華裔女性 (常被懷疑為星加玻/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尼籍),香港特區(前英國殖民地)製造及持續發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產品、產品編號1022、國籍仍然BNO、宗教信仰徘徊佛教與天主教、更信奉宇宙觀和新紀元運動。典型天秤座、九型人格四號仔、二十一世紀初才達大學程度、五年內全職進修(由中五畢業生至碩士)、但願有生之年擁有博士學位。 大情大性、記憶力佳、淚腺發達、以聲取人(耳朵神經敏感如貓)。疑有「歇斯底里症」、「自戀型性格障礙」、近年更不幸染上「嚴禁噪音症」、「曠野/幽閉恐懼症」、「公眾節日恐懼症」。X光片驗出是一名女人型的男人婆,「燥」底,終生學習溫柔,未能完全食素。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Love with Taste 美味關係.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Love with Taste 美味關係. Show all posts
Monday, November 30, 2015
A Bubbly Birthday - October Triology
So blessed to have an unforgettable birthday month with someone adorable!
(1) Peak Cafe (20.10.2015 Tue)
(2) Wine & Dine Festival at Central (23.10.2015 Fri)
(3) Bordeaux wine-dinner at Chinese Culinary Cooking Institute (26.10.2015 Mon)
Wednesday, December 25, 2013
美味思念:炒飯 - 世上只有媽媽好 (2006)
~~~ 獻給親愛的先母 ~~~
喜歡的食物,除了食物本身的美味,還有它背後的故事。可堪回味的,還有弄食物的人、您與弄食物的人的關係、與您進食的人。尋常的食物、尋常的故事、成就不尋常的思念 ……
平凡卻美麗
99年夏天後,沒有吃過一碟炒飯可以媲美媽媽的。那是她逝世前一晚為我弄的「色香味愛心炒飯」: 金黄圓潤的飯粒、翠綠活潑的蔥花粒、豔紅溫暖的叉燒粒、嫩黄溫柔的蛋絲、爸爸還加上蝦仁、雞絲、芒果絲 …… 暖哄哄的,除了胃,還有心!
堅持與隨意
喜歡吃,亦有點堅持。事實上,吃得很隨便、隨心、隨意。
穿著上班的OL套裝也可自個兒在旺角鬧市後巷的士多「篤」勁辣魚蛋,手指與熱呼呼的椒鹽魷魚鬚糾纏,加一句:「老闆,唔該一罐啤酒。」
老闆爽快回應:「你真吃得辣!」
吃得口紅花了,額角冒汗,才夠淋漓盡致,不枉此生。
「吃什麼?」、「在哪裡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誰吃?」。與不喜歡的人坐在高級食肆吃黄油蟹,絕對比不上和喜歡的人蹲在街邊吃炒蜆!
偷師
恐怕早被寵壞了,爸媽可說是把我推上「喜歡吃東西」這條不歸路。自幼在家常可吃到當點心師傅的爸爸(我說他「主修」點心「副修」小菜)弄的廣東小菜、西式豬扒薯條(正確是「豉油西餐」)、芒果布甸、甚至鮑魚雞絲翅、蛇羹。媽媽忙於實習爸爸傳授給她的廚藝,外婆和四個孩子是上佳的「試味員」。
那時,我和兩個妹妹擠在狹小的廚房,吱吱喳喳看著爸媽弄這弄那。媽媽笑罵我們:「女孩子不學懂煮東西嫁不到好丈夫,你們是否『偷師』?」
小妹撒嬌說:「爸爸教我煮西餐好嗎?長大後我要去迪斯尼樂園工作。」
大妹糾正她:「迪斯尼樂園在美國,那裡的『鬼佬』喜歡吃唐餐,中國人才喜歡西餐呀!」
爸媽嫌我們嘈吵,把我們趕出廚房,最「聽話」的是我,兩個妹妹仍「好學」地站在門外偷師。長大後,廚藝最差是我,煮東西全憑感覺,她們卻可烹調可供十人八人享用的廣東小菜。
大妹成為空中小姐,常往世界各地品嚐美食,她的丈夫是瘦瘦削削香港人,偏好『唐餐』。小妹成為航空公司地勤,自學煮法國菜、意大利菜,得益最大當然是她丈夫,白白胖胖的香港人。她們憑著航空公司優惠機票,四人經常結伴外遊共尋美食。
為食痣
不得不迷信唇邊的「為食痣」,我的「食褔」確實比一般人多。結交過的數位男友及前夫皆精於廚藝,無論是他們願意為我下廚或當一大班朋友弄的大食會,幸運的我不需動手,卻坐享其成。這顆小痣還給我帶來「豔褔」,不少朋友更戲稱它為「銷魂痣」。算命的勸我脫去這顆小痣圖個好運,我也捨不得。
選擇題?
漫長人生路,遇上的人和事,不盡是由我們選擇。而「吃東西」這件可完全操控的人生大事,當然最好忠於自己。
有一次,與數位朋友在餐廳為吃東西的問題鬧意見,不歡而散後獨自在銅鑼灣蹓達。那是一所裝模作樣的日本西餐廳,提供的食物就像店鋪玻璃櫃內陳列的塑膠食物一般虛假。我向年輕的女侍應說:「一客茄汁魚柳意粉。」
她有點無奈:「師傅說魚柳意粉不可配『紅汁』,只可配『白汁』忌廉。」
我奇怪:「是紅是白味道還不是一樣?你們師傅真stupid!」
一位友人不但沒有替我抱不平,還落井下石:「不用理會她,stupid的是她!」
我理直氣壯還擊:「我不是說她stupid,stupid的是你們!我去吃『魚蛋粉』,不吃這些道具食物!」
空著肚子、含著眼涙、吃不到的東西、愛不到的人 … 在鬧市更感無奈孤寂。
那晚回到家中,渴望聽到媽媽說:「女,讓我炒碗飯給你吃。」
幸福滋味
98年秋,離婚的我復失業,前夫沒有能力給我「膳養費」,頓成「雙失中年」!爸媽非常庝我,擔心我,極力遊說我搬回家與他們同住。一向自由散漫的我雖享受獨居的樂趣,念及他們年事漸高 (事實媽媽60歲不到,爸爸比她年長數年),明白「朝如青絲暮成雪、明鏡高堂悲白髮」的道理,只想與他們相聚多點,更可補償未婚前常不在家的日子。
再加上社會大氣候和個人小氣候的經濟問題,帶著大包小包行李與兩頭「油瓶貓」 回歸父母。我叮囑兩頭白貓:「不可頑皮,要聽外公外婆話。」爸媽卻笑說我神經病!
媽媽喜歡熱鬧愛笑愛吃,愛靜愛煮的爸爸由「少年廚神」幹到「退休廚神」, 稱他為「師傅偉」的叔叔哥哥多不勝數。我和弟妹戲稱他們為「娛樂總裁」 (Entertainment Director)和「宴會總裁」(Banqueting Director),我當然是「行政長官」(CEO,Chief Entertainment Officer)啦!
我被寵得像獨生女般,回復多年前我仍是他們第一個孩子,集萬千寵愛在一身。他們每晚問我:「明天喜歡吃什麼?豉汁蒸白鱔或黑椒牛仔骨 ?」
可以想像當妹妹弟弟帶同丈夫妻子回家吃飯的場面,就像電視劇《皆大歡喜》、電影《飲食男女》般溫馨熱鬧。媽媽還細心地為他們預備大小不一的保暖瓶、保暖盒,好盛裝兩位總裁精心刨製的老火湯、青椒菠蘿咕嚕肉、蘿蔔炆牛腩、豉油王乳鴿 ─ 皆是可保存數日的食物。
晚飯後他們離開,媽媽還向他們叮嚀:「有空多回來吃飯,沒空的話,我與爸爸可去你們家幫手煮菜。」
色香味
歡欣的日子維持不久,家中發生了變化。媽媽在98 年中已被私家醫生驗出血壓輕微偏高,98年底被安排往政府診所接受仔細檢察,99年初開始服用政府醫生開的降血壓藥。她選擇這安排,是為了節省我們金錢。
深感內疚的我多年不能釋懷,惱恨自己不爭氣,作為長女,沒有能力為家賺取多點金錢!
可是,樂天的她沒有改變飲食習慣。照樣叫爸爸弄南乳炆豬手、梅菜扣肉給她吃;照樣上茶樓吃叉燒飽、蝦餃、燒買;中秋節時更叮囑我買金華火腿月餅,當時的我矛盾非常!
我多次苦勸他們:「改用粟米油吧,花生油不健康。」他們異口同聲:「花生油才可保餸菜原汁原味!」
不夠一年,我搬回家翌年盛夏,媽媽高血壓引致中風,令我家從此熱鬧不再。
點心、愛心炒飯
99年八月下旬的颱風特別多,難忘那一天的早上及晚上。
星期一早上,媽媽喜孜孜向我說:「打了整天麻將,贏了錢,我請你飲茶!」
我像哄小孩般:「你不是答應我們少去吃點心嗎?明天不是約了大妹細妹去新機場新開張的酒樓嗎?」
她說:「你明天沒有空,今天可以陪我嗎?」她知道我不去是不想妹妹們替我付賬。
我與她往家附近的「街坊」酒樓吃早點,我搶著付賬,她堅持:「我贏了錢,我請!」
我送她乘車後回雜誌社工作,呆在公司(嚴格來說是我在投稿的公司幫忙, 薪金微簿得近乎義工) 處理文件,與同事閒談。晚了回家,疲倦的我打算下一個即食麵,加點吃剩的餸菜。
媽媽忽然說: 「女,不要吃公仔麵,讓我炒碗飯給你吃,反正很久沒有弄炒飯。」求之不得的我趕忙洗澡,待會可要好好享用至愛的炒飯。
她敏捷地張羅耳熟能詳的材料: 隔夜飯、叉燒、雞蛋、蔥。看著她略胖的背影,想起中學課本朱自清的《背影》,心溫柔地牽動,深感父母的寵愛可補償事業感情俱不如意的我!
慣於早睡的爸爸被落鑊聲、香味弄醒,步入廚房提醒媽媽冰箱還有蝦仁和雞絲,退休後仍患有「職業病」的他更以芒果切粒點綴在炒好的飯上。香噴噴、熱騰騰、包羅萬有、甜甜酸酸的炒飯、嗜辣的我再添上數條紅辣椒絲,極有層次感的味覺 ─ 像極人生的甜酸苦辣!
世上只有媽媽好
翌晨,我上班去,媽媽還目送我出家門:「今晚回來吃飯嗎?」我匆忙回答:「看情形吧!記得今早吃麵包,不可吃點心?」她沒好氣:「知道!」
爸爸接替別人當幫廚一早外出,媽媽預備下午往新機場的酒樓與兩個妹妹會合。素來準時的她沒有在機場出現,妹妹擔憂地致電給我,該死的我還以為她正在塞車途中,著她們繼續等待。妹妹致電爸爸著他回家看媽媽,他開門始料不及見她暈倒家中,趕忙送她往急症室!
難忘的最後七天
四姊弟、兩妹夫、弟婦抱著數月大的侄兒慌忙趕到醫院會合憂心忡忡的爸爸,一家人等待醫生的診斷。不久,媽媽給送出來,她目光散漫,認不出我們。看到侄兒卻牢牢看著小小的孫兒,目光堅定倒像與小人兒有所溝通。
時值農曆七月中,有點迷信的我預感這可是她向我們永別的方式?仍強裝鎮定安慰眾人:「不別擔心,她很快痊癒!」大妹哭著:「你為什麼這般樂觀?」
難道我不明白「閻王叫人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急症室醫生正是弟弟的舊同學,他們正神色凝重地細語。
其後兩三天,媽媽時而昏睡,時而呆望我們,非常安靜,沒有半點聲音地接受醫護人員的治理。晚上,我們輪流挨近她床邊,拖著她的手直至天明,希望奇蹟出現。媽媽眼角有淚珠,不再呆望我們。
兩天後,病房醫生與我們商量,要爸爸作出一個他一生中最大最艱難的決定。爸爸一直沉默悲哀。我卻堅持多看數天,捱過了農曆七月便有希望。
小妹哭腫了眼:「她會甦醒過來嗎?」
弟弟擁著太太及數月大的兒子眼眶紅紅:「媽,他還未懂得叫你嫲嫲 …」
我們開始通知親戚和媽媽的好朋友。剛巧週末週日,他們先後到達醫院,與手上腳上插滿膠喉的她道別,媽媽只可以用眼角淚痕回應他們。
兩天後,陽光很猛烈,甚至有點刺眼,不知是颱風來臨或徹走的先兆。
我們帶著破碎的心、紅腫眼睛哭著回家,像剛送了她往一程沒有歸期的長途旅行。她沒有一聲道別,半點叮嚀,靜靜地離我們遠去 ……
附加菜譜
材料:隔夜飯、叉燒、雞蛋、蔥、蝦仁、雞絲、芒果切粒、紅辣椒絲。
調味品:無條件不問回報的愛。
中環的「吉祥三寶」: 雲吞麵、蛋撻、砵仔榚 (Feb 2007)
雲吞麵、蛋撻、砵仔榚,相信名列香港土產榜首,更是「人離鄉賤」朝思暮想的投射對象。中環的「吉祥三寶」,我相信雲吞麵、蛋撻、砵仔榚必定上榜!
* * * * *
捱不住昂貴租金
一碗熱騰騰的雲吞麵,加上醋、辣椒油、胡椒粉,享受那「彈口」的麵、「啖啖肉」的雲吞、香濃的湯。再來一件剛出爐的蛋撻,像曲奇鬆脆的皮、清甜的蛋漿 ─ 香港人的口福真不錯,連「末代港督」彭定康也深受吸引,把小店的蛋撻引來人龍排隊購買。砵仔榚,是多少人的集體童年回憶 ─ 你喜歡白的或是黃的?
所費無幾的雲吞麵、蛋撻、砵仔榚,是平民學生、販夫走卒、達官貴人、美人名流的尋常美食,非一般尊貴食府或高貴酒店可提供得到,越地道越古老的店舖人手製造才可見真章。
2005年五月的中環,比平常的更見擠迫。不是大人物如連戰和宋楚瑜的「搭橋之旅」或認祖歸宗,也不是「大長今」李英愛或「閔大人」池珍熙的友善探訪,而是「泰昌餅家」和「民園麵家」面臨倒閉的日子!
位於擺花街的「泰昌餅家」面臨業主大幅度加租,與2004年十月「六四吧」情況類似,業主無奈只好停業,看看同區可有適合店舖租盤。
位處荷李活道及伊利近街交界的「民園麵家」的命運有點不同,因持牌人逝世,持牌人的合伙人李氏昆仲在五月中旬遭「食物環境衛生署」吊銷牌照,被迫於五月廿三日結業,而他們原本所獲發的牌照到期日是在九月下旬的。「民主黨」替他們奔走,爭取保存具歷史風味的本土文化,更在那裡舉行簽名運動。
八十年老字號
李氏弟弟李建坤先生透露他們 1982年已在該處營業,他13歲時在未搬遷前的鴨巴甸街幫手送外賣,該位持牌人黃先生已是第三代的持牌人,他祖父早於八十年前(約1925年)已在中上環建立「民園麵家」!
隔鄰的「玉葉甜品」是由一雙年老李姓夫婦及其女兒經營,售賣簡簡單單的紅綠豆沙芝麻糊,只售六元半,遠近馳名。兩間小小鐵皮屋唇齒相依緊緊靠在一起,常看到名貴房車和的士泊在路邊,是附近一帶街坊及的士大佬的覓食好地點。問甜品老闆李伯伯捨不捨得鄰居要搬遷,他立刻說他們關係密切,很多顧客吃完麵再吃糖水。他憂慮的可會是將來遇到的相同命運?
1996至1998年間我住在荷李活道的唐樓,一星期總有一兩晚在「民園麵家」買外賣或乾脆坐在那斜坡的摺檯摺椅享受豐盛晚宴,順道看那川流不息的諸色夜遊人。先往隔鄰有近百年歷史的「公利庶汁」買一杯純正庶汁,來一碗水餃河,一碟油菜,再買一碗海帶綠豆沙回家與兩頭大白貓共渡寧靜晚上。
那段獨居歲月,與朋友往蘭桂芳遊玩後深夜徒步回家,從熱鬧的德忌立街,經擺花街轉右走向靜寂的荷李活道,遠處已看到「民園麵家」的微黃燈光。聽到隆隆的火爐聲及零碎的笑罵聲,心便踏實了,很有回家的溫馨。步回「大館」(荷李活道警署)報到的皇家警察(1997年前)常常路經該小段路(由鴨巴甸街左轉上或右轉下入荷李活道),英俊正氣的年輕警員就像我的私家保鑣,配上「民園」和「玉葉」的光色香味,真有點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的感覺,只差沒有挽在臂彎的保暖瓶!
排隊
2005年五月下旬的星期六傍晚,我先往「泰昌餅家」,剛買完一打蛋撻的老太太說排了一小時也覺得物有所值,排在隊末的小情侶從報紙閱讀消息後老遠從元朗趕來,餅家員工卻告訴排得長長的人龍說最受歡迎的蛋撻及沙翁已售罄!
徐徐步行至「民園麵家」,斜路兩旁數張小檯子的坐位已被填滿,李氏兄弟的家人也來幫一把手。他們一顆人看來心事重重,哥哥一向沉默,只管在火爐旁負責食物,我和弟弟李建坤先生閒聊,看得出他的不捨及唏噓。
特區政府傾家蕩產建設的「迪士尼主題公園」、「星光大道」、「數碼港」,硬生生把香港的本土文化摧毀。口裡嚷著要跟國際接軌,卻不知香港可愛之處便是她的「地道」,夾雜「嶺南之風」及「殖民地風格」,只此一家的獨特氣質。每年天后誕(約五月中)在長洲舉行的「飄色巡遊」和「搶包山」便是一好例子,不單是遊客,連土生土長的我也被吸引往參觀從未看過的「飄色」。
當香港背靠祖國,努力為剛從共產主義的「小農」國度走向西方資本主義的國內同胞打造一浪接一浪的所謂消費文化。全球(除了中國)眾多旅行者 (travellers) ,不單是遊客 (tourists)卻發現香港的特色正在漸退,她只是中國沿岸城市之一 ……
童年點心
另一邊廂,在世界上最長的戶外電梯附近(士丹頓街或結志街), 常看到兩位老夫妻推著小木頭車子售賣砵仔榚、煎堆仔。他們約莫七十來歲,臉上、手上佈滿皺紋,眼神慈愛,動作伶俐,默契十足。小車子前站立了穿戴時髦的年輕顧客,他倆從容不迫,男的用竹枝從小白碗挑起砵仔榚放入膠袋,女的負責找贖零錢。
真希望他倆老只是在家閒著,不是為生計,是為了消磨時間才往街上售賣。寒冬的晚上,綴滿紅豆、白色或黃色的砵仔榚軟軟暖暖,外脆內熱的煎堆仔,是晚飯後喝酒前的可口點心 ─ 簡簡單單卻層次分明。
某個刮風的晚上,我站在他們的小車子前吃砵仔榚,輕輕向老婆婆說:「今晚真冷,有沒有穿夠衣服?」老婆婆眼角有點閃爍,有點不好意思,輕聲向我說:「穿夠了,你有心!」是她還是我敏感?她是否對別人的關懷久違了?抑或是我久沒有向老人家表示關懷?
譜出戀曲
「泰昌餅家」於2005年九月在擺花街重整旗鼓,與一意大利咖啡連鎖店結盟;更於同年十一月在旺角火車站的美食廣場開設分店,「末代港督」彭定康亦應邀出席剪綵,一時風頭無兩,掀起城中話題。
「民園麵家」李氏兄弟休息了數月後捲土重來。可惜大哥大嫂高調在斜坡旁的小店打正旗號,弟弟卻意興闌珊在隔鄰的「玉葉甜品」與李小姐一起售賣糖水。與他閒聊,知悉他兄弟倆意見不合,大哥大嫂沒有預他一份兒 …
世事難料,上星期天(2006年二月下旬)喜出望外見到弟弟在「玉葉甜品」加設火爐,開始售賣傳統麵食!他與「玉葉甜品」的李伯伯女兒似乎擦出愛火花,二人在檔口甚有默契地各有各忙,亙相幫忙。從他們簇新的店舖名稱(「玉葉粉麵甜品」)、臉上綻開的笑容及不需要說話卻出奇協調的合作無間,似乎應驗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很久沒有見到兩位老公公婆婆,真懷念他們的砵仔榚、煎堆仔 …
爸爸的紅棗當歸雞蛋糖水 (Feb 2007)
夜半回家,看到煲內的紅棗當歸雞蛋糖水,知道是爸爸幫我弄的,眼淚突然湧現,深感我是這般幸福!擁有一位當廚師的爸爸是多麼的幸運!
* * *
當歸的味道
時間過得真快,媽媽已經離開我們七年多!1999年後的新年(2000年)仍像昨天 … 懷念她每月為我弄的紅棗當歸雞蛋糖水。
細心的她總會在我每月那特別數天後,不動聲色地待我回家說:「快些飲煲內的紅棗當歸雞蛋糖水,女人不『補』很易蒼老!」
那時的我不喜歡當歸的味道,只覺是一堆枯萎的樹皮或不知是甚麼名堂的山草藥。其後認識了兩位中醫師前輩及翻閱一些關於中藥的文章,方知當歸是女性的恩物,是調理女性週期後的物美價廉好東西。
忘掉的紅棗當歸雞蛋
一向沉默及不善辭令的爸爸不喜歡以說話與我們溝通,怪不得媽媽生前總與他以「吵架」和他溝通。那時覺得煩擾的聲浪,現在卻渴望常常聽到!
媽媽不辭而別後,家中很靜很靜。不喜歡說話的爸爸更見沉默,喜歡與人談話、分享、說笑、訴苦、談情的我沒有她在家,變成在外滔滔不絕,在家啞口無言!偶爾與他閒聊數句,心煩氣燥的我常以「吵架」與他作為溝通的總結。
數年來習慣了夜睡的我,約五時後的破曉時分才捨得關掉電腦往床上鑽。前一夜從冰箱拿出紅棗當歸雞蛋準備烹煮,擱在碗後卻忘記了。翌日晚上回家再從冰箱尋找那碗東西,正在納悶它在那裡 … 剛轉身便看見煲內已烹調好的紅棗當歸雞蛋糖水,知道是爸爸幫我弄的,眼淚突然湧現,深感我是這般幸福!擁有一位當廚師的爸爸是多麼的幸運!
愛我的男人
衝動的我很想推開爸爸的房門,摟抱他向他道謝,像小時候向他撒嬌,卻不忍心弄醒好夢正酣的他!
自1996年離婚後,我的「愛情覆歷表」傷痕累累,不及格的紅分數總是較合格的黑分數多!縱使我的「愛情成績單」不甚漂亮: 我心儀的兩位男子(兩人皆是具有魅力及才華的才子,其中一人更是教授級人馬)不知道或裝成不知道我對他們的崇拜或迷戀,心儀我的男人(們)只不過是雞肋的凡夫俗子!
這一刻,我知道家中常與我吵咀的爸爸,便是永遠愛護關心我的男人,不讓我受半點傷害!
* * *
材料:
無核紅棗數十粒
當歸數片
雞蛋一隻
調味料:
冰糖
無限愛護, 關心
我愛炒飯 ~ 回憶中的色香味 (Oct 2009)
近數月,不知為何,極喜歡吃炒飯!一個星期總會想起吃一碟炒飯,像吸毒般沉迷 …
前數晚 (我實行的是印度至中東的time zone),三更半夜肚子有點餓,竟然弄了一碟炒飯來吃!
身為半個廣東人的我(爸爸是菲律賓混番禺,媽媽是泰國混東莞)自幼不大喜歡吃飯,倒愛吃各色各樣的粉麵(米粉、河粉、米線、瀨粉、公仔麵、上海麵、烏冬 … 百吃不厭!)。媽媽在生時常說我沒有「飯癮」,廣東話「唔湊米氣」,皆因我保持了最高記錄 ─ 可以一整個星期「無飯到肚」。彼時,鄰居也以為我是上海妹 …
由於最近吃上癮的是在西灣河景福茶樓的「欖角欖仁炒飯」,上星期前更在銅鑼灣買了一包欖角 (只需$6,約有十數粒),急不及待想試試,看自己可否弄到心中口中喜歡的炒飯!
炒得乾身、甘香、惹味 … 是我對「炒飯」的基本條件。可是懶惰及「懶」瀟灑的我永不喜記著爸爸強調的「份量」,所有材料、配料、調味品隨心隨量便可以。
落鑊時,只愛用牛油(傳統長方形被白紙包著那種「肥死人」的牛油)「爆香個鑊」,再加上多粒已切碎的小蒜頭,兩枚雞蛋備用。其他材料?冰箱有什麼便吃什麼。
近數月來,弄了兩個炒飯,是非常普通的「叉燒菜圃粒雞蛋炒飯」和「叉燒蒜頭雞蛋炒飯」,味道一般沒有什麼特別。是次「鮮蘆筍欖角菜圃粒雞蛋炒飯」最滿意! 因為它的層次豐富:欖角和鮮蘆筍,一烏黑一碧綠,味道鮮甜,菜圃粒有嚼頭,當然,牛油、蒜頭、雞蛋功不可沒。
我猜想這莫名其妙的舉動可能是,十年前的一個八月晚上,媽媽逝世前為我弄的最後一碗炒飯。念茲在茲,潛意識想為她弄同樣美味的尋常食物,沉醉在回憶中的色香味;讓她知道她最擔心的大女兒,雖然不太順利,仍然活下(或「上」?)去,仍然懂得為學會弄可口的炒飯而實實在在地生活 …
小團圓:冬夜的comfort food ~ 熱湯 (Dec 2009)
愈發珍貴、日昐夜昐、朝思暮想的冬天終於來訪。甫來到,威力無邊,非常之冷,像只有10度以下。此刻,我需要的 comfort food是一碗熱騰騰的湯!
今夜想喝熱騰騰的湯,很久沒有煲過湯,往超級市場買了一個湯包,內有南瓜、紅蘿蔔、粟米各一條、二十多粒栗子、兩粒蜜棗、南北杏。另外買了少許薯仔、蕃茄、一盒硬豆腐、那個在電視賣廣告的「濃湯寶」。
原來我很喜歡/享受洗洗切切的工作,是「工作禪」吧,專注的刨皮、切碎。把所有食物放進煲內,不加任何調味料,看到它們顏色鮮艷的在跳躍、浮沉、熱鬧繽紛,有小團圓的感覺。
這個沒有約會的星期五晚上,喝了一大碗湯,身體好像溫暖了。可惜它沒有 comfort我的靈魂 …
冬夜的椒鹽豆腐、冰凍啤酒和眼淚 (Nov 2011)
當秋意漸濃,行經中環閣麟街的「蛇王芬」,總會想起某年的一個冬夜 …當秋意漸濃,行經中環閣麟街的「蛇王芬」,總會想起某年的一個冬夜 … 1996年至1998年間,獨個兒住在荷李活道75號唐樓,「住唐樓養番貓」,與兩隻白貓相依為命。那時在外國律師事務所工作,朝八時半晚九時、十時,下班後如沒有約朋友晚膳,卻不想回九龍父母家,開始一個人吃晚飯。
彼時收入不錯 (以F.5學歷,底薪加OT達3萬元),一個人可以吃得很隨意,也可以很decent。荷李活道的民園麵家大排檔、蘭桂芳Tokio Joe的sushi和sake、Soho區的隱秘歐陸小餐廳、羅便臣道的泰國餐廳Phuket皆是我的心水選擇。發覺中環很多食肆也有很多單身人士光顧,漸漸習慣了一個人邊吃晚飯,邊看雜誌或書。
一個星期五晚上,溫度下降,OT下班後累極,從 Exchange Square 經 escalator 回家,看到從沒有想過去的「蛇王芬」,好像很熱鬧很溫暖,有點好奇和猶疑。我只吃爸爸弄的蛇羹,沒有膽量吃蛇肉和其他部位,以為「蛇王芬」賣的全是蛇的東西,掀掀那裡的餐牌,看到有其他小菜才決定坐下。
一個人吃不到什麼東西,只好點了一客椒鹽豆腐和雞粥。十時後,店內的顧客陸續結帳離開,我看到往櫃台結帳的多是一對對的男女,想起是星期五晚上,怪不得多了約會的情侶。
原本好好的計劃明天週末的節目,卻不知道什麼原因,忽然悲從中來,感懷身世,眼淚滾下臉龐。那裡的伙計伯伯很好人,看到一個單身女子流淚,淡淡地說:「我請你喝啤酒。」。他把玻璃杯放在我的檯上,靜靜倒下啤酒,說:「慢用。」,我輕輕道謝。當我結帳離開時,眼睛還是紅紅的。
期後,我沒有向他再道謝,可能有點尷尬吧。只記得他有老店的人情味,在冬夜加添一點溫馨,讓我記起椒鹽豆腐和冰凍啤酒永遠是絕好配合,缺一不可,更讓我學懂不要在星期五至日獨自進餐 …
![]() |
新增說明文字 |
彼時收入不錯 (以F.5學歷,底薪加OT達3萬元),一個人可以吃得很隨意,也可以很decent。荷李活道的民園麵家大排檔、蘭桂芳Tokio Joe的sushi和sake、Soho區的隱秘歐陸小餐廳、羅便臣道的泰國餐廳Phuket皆是我的心水選擇。發覺中環很多食肆也有很多單身人士光顧,漸漸習慣了一個人邊吃晚飯,邊看雜誌或書。
一個星期五晚上,溫度下降,OT下班後累極,從 Exchange Square 經 escalator 回家,看到從沒有想過去的「蛇王芬」,好像很熱鬧很溫暖,有點好奇和猶疑。我只吃爸爸弄的蛇羹,沒有膽量吃蛇肉和其他部位,以為「蛇王芬」賣的全是蛇的東西,掀掀那裡的餐牌,看到有其他小菜才決定坐下。
一個人吃不到什麼東西,只好點了一客椒鹽豆腐和雞粥。十時後,店內的顧客陸續結帳離開,我看到往櫃台結帳的多是一對對的男女,想起是星期五晚上,怪不得多了約會的情侶。
原本好好的計劃明天週末的節目,卻不知道什麼原因,忽然悲從中來,感懷身世,眼淚滾下臉龐。那裡的伙計伯伯很好人,看到一個單身女子流淚,淡淡地說:「我請你喝啤酒。」。他把玻璃杯放在我的檯上,靜靜倒下啤酒,說:「慢用。」,我輕輕道謝。當我結帳離開時,眼睛還是紅紅的。
期後,我沒有向他再道謝,可能有點尷尬吧。只記得他有老店的人情味,在冬夜加添一點溫馨,讓我記起椒鹽豆腐和冰凍啤酒永遠是絕好配合,缺一不可,更讓我學懂不要在星期五至日獨自進餐 …
Wednesday, September 11, 2013
爸爸的芒果布丁
小時候的夏天,我和三個弟妹最希望爸爸放假在家,為我們弄芒果布丁!通常媽媽在兩天前買數枚帶點青的芒果回來,放在米缸焗熟,於是我們四個小孩常常查看芒果由青變黃。
等到爸爸在放假那天,我們已預備十來個啫哩杯,也騰空了雪柜。小小廚房充滿芒果香、蛋香和我們的笑聲。當他把芒果一開三片,上下兩片界開起肉,留下中間帶核的給我吃。他兩三下手勢,媽媽便可把熱騰騰的布丁蓋在十來個啫哩杯的芒果肉上,稍待一會,可放入雪柜。我們吃著那片滑不溜手的芒果核,總是論論盡盡,又會嚷:「我要吃兩杯。」、「我要吃三杯!」。
當我們四個長大出來工作的時候,已流行去九龍城吃泰國菜,可輕易吃到芒果糯米飯,再沒有撒嬌叫爸爸弄芒果布丁。
媽媽走了十多年,三個弟妹成家立室,只有我與爸爸相依為命。常留在家的他常愁眉不展,沉默寡言。有時候,我藉著叫他為我煮或教我煮一些食物,以食物為我們的溝通渠道!
八月下旬的上星期三,想起很久沒有吃過芒果布丁,叫爸爸教我弄。翌日,我在超級市場只買到一個像沙田柚大,青青黃黃圓筒狀的台灣芒果。爸爸用報紙包著它,說沒有理由夏天未完便沒有芒果。翌日,他在花園街買來數枚正常的芒果。星期天下午,猜不到他已寫下份量給我 ─ 七十多近八十歲的他仍有好記性,「師傅偉」不是浪得虛名!
喜歡憑感覺的我,看見那些份量已頭痛,很抗拒所有烹調份量!可是吃到製成品時,味道卻適中。
布丁材料(足12人吃/12杯):
1.
芒果 (4枚)
2.
雞蛋 (3枚)
3.
栗紛和吉士紛 (共2兩半)
4.
花奶 (4兩)
5.
清水 (24兩/約3碗)
6.
牛油 (5錢/約1片)
7.
砂糖(4-5兩/約4湯匙)
布丁做法:
1. 混合栗紛 + 吉士紛 + 雞蛋 + 花奶
2. 煲水 + 牛油 + 砂糖3. 把已混合的栗紛 + 吉士紛 + 雞蛋 + 花奶放下煲,用打蛋器攬伴
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小團圓:冬夜的comfort food ~ 熱湯
愈發珍貴、日昐夜昐、朝思暮想的冬天終於來訪。甫來到,威力無邊,非常之冷,像只有10度以下。
此刻,我需要的 comfort food是一碗熱騰騰的湯!
今夜想喝熱騰騰的湯,很久沒有煲過湯,往超級市場買了一個湯包 (約十時,特價只$17),內有南瓜、紅蘿蔔、粟米各一條、二十多粒栗子、兩粒蜜棗、南北杏。另外買了少許薯仔、蕃茄、一盒硬豆腐、那個黃淑儀在電視賣廣告的「濃湯寶」。
原來我很喜歡/享受洗洗切切的工作,是「工作禪」吧,專注的刨皮、切碎。把所有食物放進煲內,不加任何調味料,看到它們顏色鮮艷的在跳躍、浮沉、熱鬧繽紛,有小團圓的感覺。
這個沒有約會的星期五晚上,喝了一大碗湯,身體好像溫暖了。可惜它沒有 comfort我的靈魂 …
Sunday, October 18, 2009
我愛炒飯 ~ 回憶中的色香味
近數月,不知為何,極喜歡吃炒飯!一個星期總會想起吃一碟炒飯,像吸毒般沉迷 …
前數晚 (我實行的是印度至中東的time zone),三更半夜肚子有點餓,竟然弄了一碟炒飯來吃!
身為半個廣東人的我(爸爸是菲律賓混番禺,媽媽是泰國混東莞)自幼不大喜歡吃飯,倒愛吃各色各樣的粉麵(米粉、河粉、米線、瀨粉、公仔麵、上海麵、烏冬 … 百吃不厭!)。媽媽在生時常說我沒有「飯癮」,廣東話「唔湊米氣」,皆因我保持了最高記錄 ─ 可以一整個星期「無飯到肚」。彼時,鄰居也以為我是上海妹 …
由於最近吃上癮的是在西灣河景福茶樓的「欖角欖仁炒飯」,上星期前更在銅鑼灣買了一包欖仁 (只需$6,約有十數粒),急不及待想試試,看自己可否弄到心中口中喜歡的炒飯?!
炒得乾身、甘香、惹味 … 是我對「炒飯」的基本條件。可是懶惰及「懶」瀟灑的我永不喜記著爸爸強調的「份量」,所有材料、配料、調味品隨心隨量便可以。
落鑊時,只愛用牛油(傳統長方形被白紙包著那種「肥死人」的牛油)「爆香個鑊」,再加上多粒已切碎的小蒜頭,兩枚雞蛋備用。其他材料?冰箱有什麼便吃什麼。
近數月來,弄了兩個炒飯,是非常普通的「叉燒菜圃粒雞蛋炒飯」和「叉燒蒜頭雞蛋炒飯」,味道一般沒有什麼特別。
是次「鮮蘆筍欖仁菜圃粒雞蛋炒飯」最滿意! 因為它的層次豐富:欖仁和鮮蘆筍,一烏黑一碧綠,味道鮮甜,菜圃粒有嚼頭,當然,牛油、蒜頭、雞蛋功不可沒。
我猜想這莫名其妙的舉動可能是,十年前的一個八月晚上,媽媽逝世前為我弄的最後一碗炒飯。念茲在茲,潛意識想為她弄同樣美味的尋常食物,沉醉在回憶中的色香味;讓她知道她最擔心的大女兒,雖然事業愛情不太順利,仍然活下(或「上」?)去,仍然懂得為學會弄可口的炒飯而實實在在地生活 …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