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Flamable stuff 易燃物體.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Flamable stuff 易燃物體. Show all posts

Sunday, April 20, 2014

功能組別 516 投票: Nobody MV 製作 & 彩排預告片 (May 2010)

Woo, 4 years ago! 10 May 2010 at Tusen W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mMXFDL9VM 12 May 2010 at Mong Ko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t4QJCJgLE

Wednesday, December 25, 2013

On Door Opening 論盡開門 (2 of 2) (Feb 2006/Dec 2008)

我的學校: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作為「室雅何須大?」與「small is beautiful」的信奉者,慶幸校園交通方便,配套設施完備近乎完美,且十分接近居所(已搬回父親家居住);已經調教心態,迎接充滿挑戰的三年寒窗苦讀日子。 可惜硬件完善,軟件有待改進。最感震驚的是大部分年輕學生完全沒有「我為別人開門、別人為我開門」這宏觀概念! 初上學期間的繁忙午飯時候,曾試過獨自狼狽地左肩掛上手提袋,右肩掛上書包,雙手捧著托盤在寬敞的食堂尋找空位;眼見坐無虛設,改變主意步出食堂往看得見泳池的戶外檯子。喜見玻璃門外數位年輕同學步向食堂,心想他們定必幫我按著重疊疊的玻璃門;正當我與他們臉對臉地隔著一道玻璃門,沒有一人為我這老人家做點事情!驚惶失措的我差點兒被玻璃門拍個正著,看見一位裝修工人在千鈞一髮之際,趕得上為我拉門,驚魂甫定的連番向這大恩人道謝! 若你覺得此情景驚心動魄,幸運的我將會告訴你另一則真人真事。 從又一城商場隧道出口接連我校最忙碌的大門,設有五道鑲有玻璃窗的木門,且是一條暗藏斜坡的終點。曾看到一名坐在輪椅的年輕男同學,手法純熟地操控輪椅從商場隧道出口「飛車」回校,我正想衝前欲為他按著木門,驟見那道門內有數位同學正步出,心想他們定必幫他按著重疊疊的玻璃木門。再次令我吃驚的是,他們沒有!我得強調鑲有玻璃窗的木門是容許門內門外的人看清楚對方的存在。那位坐輪椅的同學似乎深明此校作風,他身手敏捷地在木門快將關上前,連人帶車輕渡萬重山,卻教大驚小怪的我虛驚一場。 為別人按著升降機門的年輕同學更加罕有,若他們不在升降機內高談寬論、笑罵嬉戲、拍打大家,利用書包來為自己「刻劃領土」,我暗自感謝上主。 最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衝入以為沒有乘客的升降機內,可愛的女同學從鏡子反映看到我衝入,不好意思笑著向我道歉。我奇怪反問她為什麼?她的答案令我喜出望外,很是感動。她說:「我忙著照鏡子,沒有為你按著掣。」也許她誤認我是教授、講師或職員吧?! 我的家 我與父親居住在獅子山下的公屋,已成為自置物業。現在不少公屋已設置一般私人屋苑的專業保安人員、保安系統、進出程序,卻欠缺專業住戶。 開啟樓下大堂的電動鐵門需要輸入密碼,陌生人(如各行各業推銷人員、財務公司收數人員)也可以等到有住客輸入密碼時站在旁扮作街坊,好避開保安人員的問話。 一層多達840戶(35層 x 24 單位)的大廈,住客質素良莠不齊。最氣的是走在前面的人從街外步往大廈(或離開大廈向外走),他/她不會輕按著門待後來者經過,只會快速地「閃」走,不讓他/她高貴的手接觸到污物似的。 偶爾遇到有禮的鄰居,多是老人家或大叔大嬸。你有耐性愛心地為他們按著升降機門或電動鐵門時,他們不單向你道謝,還附加可親笑容。 「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大宅門 2006 年春節二月上旬(農曆年初四五六那數天),全球觀眾驚嘆來自國內自由行的同胞如何「勇闖」香港迪士尼樂園。遠道而來的他們縱使被拒於門外,一些父母把「一孩政策」下生產的心肝寶貝抬起往鐵欄杆推入,不知情的電視觀眾還以為畫面傳播的是他們向某駐守海外的中國領事館尋求協助! 不去評論「香港迪士尼樂園」的管理問題,有興趣的是熱烈追求「奇幻之旅」的老中青幼同胞背後的真正原因。全球觀眾或讀者只看到這道奇幻之門象徵大部分中國人一個集體夢想:─ 去不到美國不重要,去一趟「睡公主堡壘」,擁抱米奇老鼠、唐老鴨拍個照也好,圓一個埋藏已久的童話夢!他們或許不知道美國霸權下的細菌漫延,化身為永遠開心快樂的眾卡通人物,它們被創作為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符號。一股莫名的情意結驅使他們堅信:「圓不了自己的夢不打緊,我家孩子誓替爹娘做到!」 男女之間 最近翻閱了一本由美國、加拿大三位學者(Roy J. Lewicki, David M. Saunders, John W. Minton)著作關於談判的書: “ Negotiation ”。內容提到有關「常規的維持與打破」(Frame Savers and Frame Breakers),展現出男女間的常規及性別角力竟與「開門」有關。 他們指出女性未必喜歡男性替她開門。她們認為此舉看似優雅、寬宏,隱藏的深層意識卻是開門那位男士讓女士先進門,沒有機會讓她授權誰先進門,等同他處於上風,掌握大局,擁有權力決定誰是裁決人,誰是追隨者。 男女間的角力問題一向極富爭議性,篇幅所限,不能盡錄。小女子如我樂得享受傳統大男人謙謙君子的風度,毛主席說的「女人能撐半邊天」另謀高人好了。 權力階級的分別 向別人的房間敲門,如父母子女、老師學生、上司下屬、服務員顧客,不單是修養話題,也是權力階級的認知和分別。 我偏向相信文明有禮之士不會著眼於權力階級的分別,反而會為他人設想、尊重別人空間、以方便別人方便自己為大前題。 文化不等同文明 備受敬仰的李歐梵教授其一著作《城市奏鳴曲》,提及「文化不等同文明」。香港的文化事業不是愈來愈多元化嗎?香港不是愈來愈文明嗎?要與國際接軌的話,公民教育是否當務之急? 要標籤這現象得花點工夫 …… 我嚐試在書本內多次被提及的名詞尋找合適的形容詞,如:移散社群 (diaspora)、西方主義(Westernization)、全球一體化(globalization)、摩登主義(modernization)、國際或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等等。香港是否處於過渡期,回歸後重新為自己定位?或許是我跟不上時代步伐,硬要比較上世紀的殖民地感覺 (post-colonialism)? 就像玩拼圖般,老是欠缺惱人的一角!

On Door Opening 論盡開門 (1 of 2) (Feb 2006/Dec 2008)

身處國際城市、動感之都的香港,遍佈在不同地區、政府機構 、商業大廈、工廠大廈、住宅樓宇、大中小學校、商場、店舖、食肆、升降機、各種交通工具 …… 皆有一扇門。 我們每天經過的每一扇門,體驗到諸式人等相同或相異的開門關門方法、態度、風度。可以是一幅流動的城市風景、一個值得反思的個人修養題目、一個值得細味的文化現象、更可以是香港人的文明指標。 文化震盪 在獅子山下公屋長大的我,八十年代初畢業於修女主辦的英文中學及秘書商科班,「移居」殖民地氣息極濃的中環,在一所蜚聲國際的律師事務所(「健力士世界紀錄」的保持者 ─ 擁有全球最多律師和辦事處的事務所)當小秘書。其後十多年曾受聘於名列英國與美國首十名的國際律師事務所、跨國商人銀行、保險公司等,略見識了何謂西方禮儀。 不久更搬遷到港島區居住,斷斷續續遷移於灣仔、跑馬地、中上環的荷李活道、香港大學附近的薄扶林道、南丫島,自覺或不自覺地認同、習染了英美人士的脾性、禮儀、生活態度。常被別人誤會為「回流」的港人,既眷戀殖民地時代的城市氣息,懷念回歸前「英女皇頭像」的郵票、紙幣、硬幣 … 乾脆做一個假洋鬼子! 回歸了近九年的特區香港,週遭漸形成一股「珠江三角洲小農社會」特殊的禮儀。加上經濟大氣候、個人小氣候的前因後果,2003年「回歸」校園,打著「終身學習」的旗號,從清貧OL 變為清貧學生。可惜前塵種種,遇到的人和事,總是有點惘然, 好教我體驗了不能言喻的「文化震盪」(“Cultural Shock”)! 開門?推門?拉門?關門? 不要看輕那一扇門,也不要說香港只是一個小小的城市,不同地區亦有不同的開門文化。 若那扇門是電動的,什麼問題都沒有。可是若那扇門貼著「推」或「拉」,裝置了門柄,你會乖乖就範嗎?急性子的我總喜歡推門,不需這般用力吧! 有人可能會質疑開門哪有文化?除了孤島,城市人從這地往那地,遇見的除了「人」,還得經過大小、輕重、不同材料的「門」。嗯 … 慢著,「門」內有「人」即是「閃」。怪不得現在的人經過每一扇門,總是「閃」得特別快,不為他人設想,醜陋的人性表露無遺! 我已習慣了、或最欣賞的、或在中環約定俗成的開門方式是: 假設走在我前面的人從街外步往一所大廈(或離開一所大廈向外走),他/她會輕按著門待我經過,而我知道別人為我按著門,便加快步伐,用我的手接替他/她的工作及向他/她輕聲道謝。同樣道理,我亦會重複前人的動作,方便後來者;假使沒有人在我視線範圍內,我亦不會一下子大力關門,說不定有人忽然跑出來。 蕭芳芳小姐著作的《洋相 》說及西方日常禮儀,也有提及開門時方便後來者這動作。她甚至寫出他/她為別人按著門時,要等到後來者的手按到門時才放手;這更解釋到後來者需要加快步伐,總不成要別人看你儀態萬千地進場 ─ 若閣下是英女皇出巡或披著乾濕褸的「Mark哥」另作別論! 中環金鐘的龐大行人天橋網絡 中環及金鐘的心臟地帶,連接不少甲及乙級寫字樓是數不清的有蓋行人天橋(大部份設有空氣調節),好讓我們穿梭其中、散步、會友、閒談。還可以在摩肩接踵的剎那間遇見過去、現在、未來的上司、下屬、同事、工作夥伴,甚至久違了的親朋好友。 長短不一的有蓋行人天橋,亦是一個大都會的一角小舞台,為工作煩瑣的行政人員提供一條像模特兒行「貓步」的天橋,是一個看與被看(see and been seen)的平台。鋼筋森林的冰冷幕牆透著仍未下班的室內光,斜陽餘暉下街燈反映在行人天橋玻璃的怱怱身影,揮一揮衣袖,閃著銀光的袖口鈕,不帶走一片雲彩,卻照亮一城繁華景象。 就讓我們從中環地鐵站附近的美國銀行大廈及和記大廈出發,穿梭每座花費甚巨的華廈及行人天橋,體驗地產行業在香港的非凡地位。 向西走:經過麗嘉酒店、香港會所、舊文華酒店可連接太子大廈、皇后大道中九號、匯豐總行、置地廣場,再可連接中環大廈、娛樂行,直上蘭桂坊、外國記者招待會(FCC)、藝穗會等。 若在太子大廈隔鄰的歷山大廈向右走,經太古大廈可直出「海皮」(新填海地帶)、怡和大廈、郵政總局、交易廣場第一、二、三期、國際金融中心第一、二期。向左轉可接駁聞名的中環行人天橋,向前行可遠至上環的政府海港大樓及港澳碼頭/信德中心。 請再從和記大廈出發,北向長江中心、中國銀行總行、花園道花旗銀行大廈,可前往香港公園或纜車總站。 若從美國銀行大廈對面的東昌大廈, 沿長長的天橋向金鐘巴士站方向,可到達力寶中心、遠東金融中心、海富中心第一、二期、金鐘政府大樓、太古廣場第一、二期、可到達太古廣場第三期及灣仔大佛口。 遊覽完畢,想說的是若曾在這龐大行人天橋網絡的寫字樓工作超過十年,怎不會被潛移默化地「我為別人開門、別人為我開門」?好運的話遇到一些歐美或回流男士,更會溫文爾雅地用手示意「請你先行」或輕說「Lady first」或「After you」。 非中環金鐘商業區 金融風暴後至2003年初的「沙士」期間,咬緊牙關割價求售的我,轉折來到工廠大廈林立的紅磡、新蒲崗當行政秘書、副經理等。可惜名銜澎漲、實際薪金大跌到高峰期的三分一(由港幣二萬多元下滑到八千大元),沒法享用「別人為我開門」的優勢,反而是替送信送貨的阿哥阿姐阿叔阿嬸按著門,他們亦有禮地道謝。 艱難的時候,大家寬容一點,社會小點戾氣多點包容,功德無量。

Sunday, October 11, 2009

月亮說 … 八月十五後的照妖鏡(威威與娜娜)



關於月亮的傳言一向是:月圓之夜,凡人心情亢奮,思潮作動,狼兒叫嚷、貓兒叫春。

特區香港剛大鑼大鼓慶祝「國慶花甲之年」完兩天後,即踏入中秋佳節,心情自然起伏跌蕩,如高潮曡起,欲罷不能。嫦娥仙子可有後悔當年今日「碧海青天夜夜深」所偷的靈藥?她的情人吳剛與玉兔的日子過得如何?

今年中秋,良辰美景,雖未至於夜涼如水,亦較早前的過份盛夏稍微降溫。可是,月光下的我城數天內,不知那裡來的照妖鏡,照出兩段愛慾橫流的風流韻事!

威威

第一段當然是10月4日至6日(直至今天11日!)登上某報章A1版的甘乃威議員先生與漂亮能幹的王麗珠小姐 (筆者工作上曾有幸與王小姐有數臉之緣,伊人清秀聰穎,男性對她表示好感或「示愛」毫不出奇)。根據他單方面的言論,他對她的曖昧示愛,似有還無,耐人尋味。民主黨人忙亂得團團轉,恐怕他們的對頭人卻偷笑大笑,像吃了蓮子蓉般 (註:「蓮子蓉」是上世紀老香港形容詞,意指開心愉快。對,也許吃了傳統的蓮蓉月餅。)。

正當全香港人議論紛紛,忙於在道德上作判官,致沒有理會在這段日子遠在歐美有兩男子經歷類似事件:法國導演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和美國名咀主持人大衛萊特文(David Letterman)。

娜娜

旋踵,曾經颱風式襲港的"o靚模 (leng-mo)"代表周秀娜小姐,她已取代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性感偶像狄娜小姐(我的偶像!),娜娜的言語舉動而掀起社會現象。她的經理人公司接下嶺南大學李小良教授的「戰書」,於10月7日出席科技大學的文化研討交流會。他學術性的問題,遇上身穿極短迷你裙的她,以數句「潮語」(據了解,她確是如假包換的潮州姑娘)回應,卻成功地把忙於在道德上作判官的香港人目光稍為離開甘先生和王小姐一會,作另一社會現象的道德判官。

誇張點,邪惡點地「解構」(近來有點「爆」的形容詞)此在全球排名極高的科技大學舉辦的講座,有點像古時的達官貴人或暴發戶,邀請名妓在自己的大宅向一眾百姓囉嘍展示他的財富、權力、拋書包、賣弄他自以為是的學識。他還多次問她「你開唔開心?」,像那些無能的嫖客完事後問妓女,「你有無高潮?」。

月亮說
熱鬧紛擾的男女韻事,像多年前的電視劇集《幻海奇情》般引人入「性」(請留意:是“性”非“勝”),作為「陰謀論」追隨者的我有點懷疑李教授是否甘先生的好友,仗義幫他一把?!

特送上一首近期喜愛的歌 ─ 王菀之的《月亮說》,希望可「疏理」一下他們的情緒,讓他們有「愉悅」的感覺。

================================================

《月亮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iq7PMC3peI

主唱:王菀之
作曲:王菀之
填詞:王菀之
編曲:馮翰銘 for the invisible men
監製:馮翰銘 for the invisible men

凝望你背影 傷感沾濕眼睛
明月夜再清 可惜心水更清

沒有半點雲彩 遮掩遍地的愛
伸手會拾到往日的歡笑聲

情話是美景 一心醉便忘形
紅岸是背景 輕舟點催尾聲
剩我一人跳 上跳往幸福處
星星怪夜空卻沒氣力撐到那麼遠

*人情在 花不開 春天過後要等待
情人在 心不再 哪有動情是意外
驀然忘了當初怎決定相愛 相愛的心終於都變做感慨
為何遇上最愛偏要避開 孤舟哪處靠岸不會被掩蓋*
REPEAT*

在緣份的天空可會預測愛 這世間有幾多情侶可一世相愛
凝望你背影 傷感沾濕眼睛
明月夜冷清 只因心水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