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y movie 我的電影院.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y movie 我的電影院.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December 19, 2013

Master of Zen 達摩祖師 (movie was produced in 1992/July 2013)

 
A Buddhism movie "Master of Zen" (達摩祖師) (1992) - Brandy Yuen Chun-Yeung (袁振洋) was the movie-director & film-producer. He is now a monk-chief of a Buddhism group (佛教導航精舍) at Shek Mun Kap in Tung Chung (香港大嶼山東涌石門甲100號般若禪寺). Themovie-director and film-producer is sort of a legend in the movie industry! I went to his "temple" at Tsim Sha Tsui in 2002, bought a VCD of his last movie "Master of Zen" (1992). His last movie is this Buddhism one which is about an Indian prince to preach in China in the 5th century. Soon he became a monk after this movie.

Some clips from the movi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EFnXBKq22k

His website:

http://www.bnv.org.hk/category/aboutbnv/

Monday, September 16, 2013

Before Midnight 情若半生 ─ 我們需要時光機和丹寧

新增說明文字




等了又等的《情若半生》(Before Midnight),終於在公映的第二晚看到。

整體上有點失望 … 雖然Celine和Jesse仍在一個公認浪漫的城市遊走,對白仍舊/加倍精警,也不是因為他們十八年後愛情變感情的老掉牙故事;而是他們在酒店房間吵架足有45分鐘,佔全片109分鐘差不多一半!

兩人在希臘小島 Peloponnese一古蹟的黃昏漫遊,往酒店途中,從Jesse的95歲祖母在美國逝世,她和他祖父的74年婚姻說起。Celine問Jesse:「如果你現在遇到我,你會對一個四十多歲,開始肥胖和脫髮的師奶調情嗎?」。她嫵媚感性的一個疑問,在充滿數千年歷史悲劇的地方提問,是適合貼切的傷感。

他們到達酒店房間後,由談情、接吻、脫衣到討論、指摘、各自穿回衣服,Celine兩度奪門而出,傷盡感情的漫駡,有點像Woody Allen電影的喋喋不休。可是他老人家在歐洲的五部曲 (由 “Match Point”(2005)到 “Midnight In Paris”(2009)),鏡頭和劇情穿梭遊走,而不是困獸鬥般在特定地方交待劇情。

我不是要求像《Samantha Brown’s Great Weekends》或《走過浮華大地》式的旅遊節目,但起碼不是單一地方,充斥「幽閉恐懼症」(Claustro Phobia)的演繹。也許是導演 Richard Linklater的刻意安排,已婚或多年,育有小孩的男女關係,也真像困在四面牆的不能逃走的無助感覺。

Jesse與兩男友人(一中年,一老年)在希臘午後閒聊「男人的浪漫」,當然不是火腩燒肉飯,而是慨談人到中年、事業婚姻、時光飛逝、意興闌珊。Jesse提到time traveller (時光旅人)和time machine (時光機),渴望在時間長河來去自如。

怪不得叮噹的「時光機」和「隨意門」這麼受歡迎,人類的最大恐懼、最難對付的敵人、最不能改變應是「時間」吧!若不,古今中外的電影旨圍繞「時間」。從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1980)、《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奇幻逆緣》(“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甚至現正播映的電視劇《情逆三世緣》(2013),也是在說永不回頭,只會向前的時間。

十八年前(1995)的維也納邂逅、九年前(2004)的巴黎重逢、2013的希臘家庭式旅遊,如 Jesse九年前的暢銷書《此刻》(“This Time”)。對,只有此刻、瞬間、一剎那、這一分一秒、當下最真實。佛家說的「當下」,才是真理。他提到新書將名為(“Déjàvu”)(通常譯為「似曾相識」),相信同樣是關於時光流逝、似曾相識的命運故事。

Celine和 Jesse 明顯代表美國和法國的文化差異,Julie Deply兩套前作 ─(“2 Days in Paris”) (2007) 和 (“2 Days in New York”) (2012),亦樂於以此為題。她在 “2 Days” 系列兩段比較短暫的情緣,與這 “Before” 系列如出一轍。

一段關係經歷十八年(6570天)的沉澱,仍會浪漫嗎?就像一瓶法國1995釀製的紅酒,丹寧是重或強,只有自己最清楚。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12

寫在末日前 …末日前看的電影






末日前最適合看的電影,應是李安導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影像瑰麗震撼,透不過氣來,滲透點點生命、宗教、大自然、人類、動物的迷思,末世前的反省,充滿不少隱喻。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像《生命樹》(Tree of Life)的簡易版,又帶有《與神對話》(Conversation with God) 的印度少年版。我們曾在李安的《斷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看見 Ennis和 Jack 在月夜下浪漫談心,月亮像可隨時摘下來,亮麗無比。這次,我們還看到3D製作的場面,究竟是真實或是夢境內見過?小小動物園、印度眾神、地球航海地圖、太陽、雲端、星空、暴風雨、海洋、海底、鯨魚、海豚、老虎、像臥佛的食人島等等 … 彷彿是一本 pop-up的 National Geographic《國家地理雜誌》!

讚嘆的影像之外,李安導演(應是故事原創者 Yann Martel)更是一名智者,要說的,是生存、死亡、信念。

你是否相信神?那一位神明?不論那一位神明,生命平靜時,可有向祂問好?生命低潮時,可有向祂質疑、咆哮?

若你是嚴格的素食者或固執如牛,可以看看船上一位叫「隨喜」的亞洲僧人,吃肉汁伴飯(rice with gravy)的他演繹了真正的放下。唯有放下,才可上路,唯有不執著,才可生存。

漂流了一段日子,Pi和Richard Parker到達一個風光明媚的孤島。滿佈不知名毛茸茸小動物的小島,日間,Pi在小湖泊遊泳,四處有果子裹腹;晚間,可以在粗壯樹幹睡覺,看星空。他見到的果實,打開,奇怪地藏有一顆人類牙齒。往樹幹下望,小湖泊有不少海洋生物,它們為何在晚間出現?星空下的孤島,像一尊橫躺的佛(可能是印度教的神)。若果說這島是一個安全地帶,是否暗喻佛教或印度教的包容性?或是他回歸母體的安全感?果實內的人類牙齒,是否暗喻人類只應吃素不吃肉?看真一些,果實有點像女性性器官,是否暗示人類的來源?

你最大的恐懼是什麼?你應平靜下來,學習與它相處,適應它,甚至指揮和操控它!當你堅持信念,理想達到時,恐懼便會自然離開。Pi和Richard Parker到達墨西哥時,牠頭也不回走入森林,沒有和Pi道別。

除了少年和老虎,水是第三大主角。泳池的水、天主教堂內的聖水、海洋、暴風雨、孤島的小湖泊,從此岸到彼岸 … 直滲、橫貫、浸透整套電影。教堂內的神父問小孩Pi:「你是否口渴?」他最渴求的,是知識、宗教和別人的認同。Richard Parker初被他爸爸收養時,名字是口渴(Thirsty) ─ 他和牠同樣渴求生命中重要的東西。

成年後的Pi,與妻子、兩名子女(兒子的名字和他哥哥一樣)、一頭貓在加拿大定居。嗯 … 他懷念與Richard Parker相處227天(The number π, Pi )的日子?沒有心中的老虎/恐懼,飼養貓兒是記念一位沒有道別的戰友/他年輕的自己,可能是一種救贖?

對不起,若你此生仍然幸福得無風無浪,你看這電影是一個少年和一頭老虎的歷險片就可以。是有點沉悶、簡單,像風平浪靜的人生。

Friday, August 13, 2010

唐山大地震 & 潛行凶間 ─ 夢魘碎語





唐山大地震 & 潛行凶間 ─ 夢魘碎語

這個夏天的話題電影:《唐山大地震》及《潛行凶間》該是榜首。它們是夢魘的碎語、真相的片段、諸法空相 … 誰在乎,只是一場夢 …

此時此刻,地球各地無間斷地發生天災橫禍:北極冰川崩塌、俄羅斯大火連綿、北半球持續高溫、中國的旱災/水災/泥石流、甚至小小的香港一星期內兩次「黑雨」 … 希望重創的地球幻滅、人類可能滅忘等等只是一場夢。

《唐山大地震》

從1976年到2010年,國家和一部份人富強起來,看來是多麼美好。可是地震的夢魘,心底的恐懼,像英文片名“Aftershock”,「餘震之後」,仍深深烙印在當年受苦的人民腦海。

男主角/龍鳳胎弟弟向下屬說的:「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倒是充滿智慧,看透生死有時,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了。

34年後的今天,中國百姓的夢是沒有地震或是沒有貧窮?

《潛行凶間》

究竟夢可以有多少層?兩層蛋榚、3-ply紙巾、四層紗裙、五層盤菜、六層花瓣、七層/級浮屠、香港地產發展商的不可思議樓層 … 若果可預測的地震可分成多級,不可預測的眾生夢可分為多少級?

《潛行凶間》像 “Charlie Kaufman + Matrix”的合併。Christopher Nolan的傑作是「搶眼球」的保証,可是動作稍為太多,內心戲太少。更加懷念Charlie Kaufman 編寫的《無痛失戀》(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被刪除的記憶,被撕裂的感覺。

他們一干人忙碌於探訪或強闖別人的夢空間,沒有私隱概念,視personal privacy如無物。大地任我行,山崩地裂,地搖路陷,像夢境的超巨型 backdrop。

當Marion Cotillard 出現在 Leonardo的夢境,選曲竟「巧合」是Edith Piaf 的 “Non, je ne regrette rien””《絕無後悔》 ─ 是Edith的魂魄回來嗎?

片末,飛機上所有人夢醒,在等候提取行李,是“Love Actually”平淡版,只想回家回國,見想見的人。Leonardo在家的可愛兒女終讓他看到(也讓我們看到他們可愛的臉孔)、擁抱,可是他的小銅陀螺仍在旋轉。仍在夢中的他,夢魘與他的心靈同在 …

Friday, May 7, 2010

穹蒼下的女神Agora ─ 你信有神嗎?





敬請所有基督徒(不論一般、恬靜或激烈的)朋友不要閱讀這篇電影觀後感,阿門!

許是2012年漸近,一部分人相信(我是其中一人)人類快將滅亡,致有關人類文明、宇宙、大自然、超自然的事陪感或突表關注。電影中常出現的俯瞰式鏡頭,像神在雲端看透我們 ─ 人在做,天在看。

根據歷史,公元391年,羅馬統治的埃及亞歷山大港,人類仍未發現銀河系、九(八?)大行星、地球是平或圓、地心吸力 … 卻努力研究、探索、求證人與大自然、天地的親密關係,終於在千多年後的十七世紀得到印證。

放諸四海,年齡、薪金、宗教、性取向、政黨/見等話題,皆是普遍的社交禁忌,或許喝酒後才接觸此等高危話題。但1600多年前的埃及人,若他們敢自稱為「無神論」,卻會招惹煩惱、攻擊、甚至殺身之禍。彼時的埃及人絕大部分信奉猶太教,基督教正堀起,方興未艾,勢力強悍,態度激烈 … 嗯,有點像現今我們看的回教、鍚克教或各式各樣的邪教。

《穹蒼下的女神》(Agora) 沒有女神,只有活生生的貴族、富商、奴隸,他們包括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及小數非教徒。他們喜在Agora (希臘對地方的稱謂,像我們古代的市鎮、祠堂)集會、商議、舉行音樂劇、甚至示愛。

女主角海蒂夏 (Hypatia of Alexandria) (AD 350 – AD 415)美麗、優雅、聰慧、博學、冷靜、理智。眾男把她看作女神、明愛暗戀她。她努力不懈鑽研學問,major與 minor天文、地理、數學、哲學、占星 ─ 即現今的通識 (Liberal Studies)!海蒂夏似乎沒有看上任何一位迷戀她的男子(她的學生、奴隸),她甚至當眾以一方染有她經血的手帕回饋一貴族男子送增給她的定情信物。

Rachel Weisz (麗素慧思) 的父母是匈牙利裔猶太人,她的背景和演繹充滿說服力,除了樣貌氣質,她更擁有英國Cambridge學位,說不定她其中的一世就是海蒂夏!她遭一群狂熱的基督徒暴民殘害前,仍與傾慕她的兩名學生(亦是權貴)討論天文科學,可惜他們沒有憐香惜玉,忍心讓暴徒殺掉她。

西班牙導演 Alejandro Amenabar (阿力漢杜艾美尼巴) 拍得細膩動人,讓我們在此刻地球各地不斷發生天災橫禍,人類將近滅忘時,思考我們何去何從。繼續留在地球?無間地在地獄受難?地球消失後被遷徙或轉移往另一星球或空間?微塵般漫無止境在宇宙飄浮?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agoralapelicula.com/

Official traile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buEhwselE0

Tuesday, March 16, 2010

歲月輕狂 Echoes of the Rainbow ─ 彩虹的迴響如夢幻泡影





歲月,總是來去自如,縱使被神偷不問自取,留下的禮物卻是回憶。

回憶因人而異,可以是陽光明媚、醉人月夜、星光燦爛、風雨飄搖、雷霆萬鈞 … 羅啟銳的回憶滿是彩虹的迴響!

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電影中的香港看來溫馨簡單,浪漫優閒,四季分明,空氣比較甜。

電影中出現的原子粒收音機、藍色泛美(Pan Am)袋/書包、月餅盒紙袋旁的「豬仔花餅」、玻璃水杯 … 像夢回到童年時,似曾相識,不是現在 「GOD住好D」的精美產品可比擬。

任達華的鞋匠爸爸,沒有杜琪峰的「大佬」或 PTU形象,或許鞍華的天水圍狂燥丈夫;穿了洞的白汗衣,兩鬚班白,造鞋時的專注神情,平實可喜。吳君如的活潑媽媽,唐裝上衣套褲(我媽媽年青時的衣服),珠仔錢包,不脫麥太(麥嘜/麥兜的媽媽)的精明幽默本色。

大哥李治廷 (Aarif Lee) ─ 一顆「八十後」的新星!文武雙存、俊朗軒昂、陽光笑容、明亮卻憂鬱眼神,完美理想的青春偶像;絕不是那些頭染金髮、腳步飄浮,陰陽難辦的男孩可相比。鍾紹圖小朋友,不用說,可愛跳脫,哭得最多是他,不知他父母會否心痛?若安排他與超可愛的「萬寧妹妹」同場演出,必定擦出火花。

希望他們「一家四口」可獲得「電影金像獎」的男女主角、新人獎等等。

看看羅啟銳填詞的主題曲,中英兩語,典型香港「番書仔」。聽聽盧冠廷的曲調,旋律簡單優美、配合歌詞,如泣如訴、有點輕狂、帶點青澀。仿佛是昨夜的夢,一覺醒來,剩餘細碎片段,臉上仍帶淚痕,卻看不清夢中人面目,記不清夢中細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電影「歲月輕狂」主題曲

曲:盧冠廷 詞:羅啟銳 編/監:Henry Lai黎允文

水一般的少年,風一般的歌
夢一般的遐想,從前的你和我
手一揮就再見,嘴一翹就笑
腳一動就踏前,從前的少年

啊~ 漫天的迴響
放眼看 歲月輕狂
啊~ 歲月輕狂

起風的日子流灑奔放
細雨飄飄 心晴朗
雲上去 雲上看 雲上走一趟
青春的黑夜挑燈流浪
青春的愛情不回望

不回想 不回答 不回憶 不回眸
反正也不回頭

啊~ 漫天的迴響
放眼看 歲月輕狂
啊~ 歲月輕狂

起風的日子流灑奔放
細雨飄飄 心晴朗
雲上去 雲上看 雲上走一趟
青春的黑夜挑燈流浪
青春的愛情不回望

不回想 不回答 不回憶 不回眸
回不了頭

ENG: Echoes of the Rainbow

Softly sighs the Rainbow
Misty songs of old
Flowing by the skyline
My secret lullaby

Softly sighs the rainbow
Stories seldom told
Flowing by the skyline
My love songs that never rhyme

I stand alone by my secret rainbow
Ah my secret rainbow

Chines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uSrP790NzA&feature=related

Englis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qLIGQPtSBE&feature=related

Saturday, February 13, 2010

《情婦的情夫》與《緣滿情人節》─ 戀人絮語




《情婦的情夫》與《緣滿情人節》
(Broken Embraces) & (Valentine’s Day)
─ 戀人絮語 (Lover’s Discourse Fragmentation)


牛年尾,虎年前,57年難得一遇的大年初一和情人節,應節地在三日內看了兩套愛情電影:《情婦的情夫》(Broken Embraces)與《緣滿情人節》(Valentine’s Day)。滿目盡是豔紅、橘紅和不同程度、質感的粉紅、桃紅,回家後蓋上眼睛彷彿仍是那片綿綿不絕的紅和粉紅海。

加上自家數天前剛完結的一段不倫之戀 (放心,「不倫」之處是年紀、性格、態度、價值觀等等,沒有以往的憂傷難捨,只有生氣、一點可惜、一點可憐對方),立刻想起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的《戀人絮語》(Lover’s Discourse Fragmentation)。

待續 …

Thursday, January 28, 2010

柏納大師奇幻 Show (The Imaginarium of Dr Parnassus) ─ 自我救贖和等價交易



一向喜歡造夢的我,枕頭旁放了一本關於解夢的書,待夢醒時分方便解夢。對此電影萬分期待,看過後卻大感騷不到癢處。

美麗英俊的演員 (Heath Ledger, Johnny Depp, Lily Cole)、夢境似的場景、佈景、悅目的服裝、像遊樂場的魔幻音樂,所說的故事卻相對薄弱,就像兒時過年後,拆掉漂亮包裝紙的一盒糖果,盒內的只是普通的「發達糖」、「瑞士糖」。

電影的中文譯名俗套乏味,近數年的電影不是「奇幻」(《奇幻逆緣》) 便是「魔法」(《魔法情緣》),不知影片發行公司的職員是技窮或懶惰?

與魔鬼交易從來是自我救贖的過程,等價交易也只是談判籌碼。活了數千年的Doctor Parnassus,曾擁有如花美眷的妻子,捨不得如花似玉的女兒,留戀塵世,有點像被虐待狂似的與魔鬼持久作戰。

我看他倒有點「戀母情意結」(Oedipus Complex),依戀洋娃娃臉孔、火辣身材、生命力旺盛的妻子/女兒。世間上的男人,不論古今中外,對女性的慾念和對青春的渴求是如斯恆久不變。

片外的真實故事替此電影加添夢境元素:Heath Ledger的逝世、三位獨當一面的男星 (Johnny Depp, Jude Law, Colin Farrell)仗義拍攝、編劇的離世、導演的交通意外 … 見證了另一個銀幕上的夢。

再說此片的夢境,是在Doctor Parnassus表演台上的那片大魔鏡後,什麼人進入便有他/她表層或深層的意念世界。似曾相識的是2005年上映的《朱古力獎門人》(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同樣有我喜歡的Johnny Depp主演。

那些像天堂的花園、踏在雲端的高梯、攀上天空的蠅索、無邊際的海洋、閃爍的鑽石手袋高跟鞋、在鏡子內狂奔、一條紅河變成紅蛇 … 你記得你的夢魘嗎?

官方資料:

《柏納大師奇幻Show》是一個現代奇幻故事。柏納大師為觀眾帶來奇幻表演,卻背負著一個黑暗詛咒:幾千年前他與魔鬼尼克打賭,結果柏納大師贏了,並得到了永生。幾百年後,柏納大師遇上他一生摰愛,他決定跟魔鬼再來一場交易:用永生換取青春,唯一條件是當他的女兒16歲時,就要把她交給尼克。轉眼間,華倫天娜快到了這個生命的轉捩點,柏納大師無論如何也得改變她的命運。尼克又再跟柏納大師打賭,誰能先擄獲5個人的靈魂,誰就可以得到華倫天娜。柏納大師承諾任何人如能為他贏得賭注,那人就可以娶華倫天娜為妻。一場奇幻的冒險旅程馬上展開 …

Friday, October 30, 2009

淚王子 ~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延續




電影《淚王子》可以說是《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延續。

不是嗎?同樣的地方:福爾摩沙島、相同的時間 (1954 - 1955年/民國43 – 44年)、類似的人物(從上海遷徙的軍人家眷) … 朋友、師生、情人、夫妻、子女、國家的關係千言萬語,有愛說不盡,有情說不清。

人與人的距離,彷彿比那地理上的兩岸,時而相近,時而相拒。那處才是彼岸?

楊凡 ~ 像梵高的導演

龍應台老師的文采魅力非凡,教人掩卷輕嘆、眼淚漣漣、久久難以釋懷,像看一套黑白菲林拍攝的珍貴歷史默片。

可是,楊凡導演的電影美得沒話說!像梵高的畫作 ─ 色彩濃烈、筆觸瀟灑、感覺強烈得來淒美。軍眷村落,生活簡單、快樂,陽光灑滿一地,人心卻不盡是豁然開朗,總有陰霾不定。

那股氣氛,有點像《Revolutionary Road浮生路》的美國小鎮 (差不多的五十年代) ─ 表面陽光,實際上是狂風暴雨來臨前的假象。

年青俊逸憂郁的美術科仇老師,長得比西歐的大衛像還帥。帶著小女生孫小立在沿涯草原上對著日落寫生,難忘夕陽透過天空,草原上那陣吹過的風,拍打在沿崖的浪聲 … 他的青春是如斯短暫,生命是何等突然。

愛上空軍張孝全

世間上的美男子,一旦穿起軍服,總是多了額外的帥氣,許是他生命的不確定,叫男子女子神為之奪!

(待續 … )

Friday, October 16, 2009

胡士托風波 (Talking Woodstock) ~ 四十年前的文化大瘟疫







旁觀胡士托音樂會 (Regarding Woodstock)

今年國慶那天與兩名八十年代出生的中文大學朋友仔觀看這電影,有點像一起上文化研究的課程 …

剛巧,九月離世的Mary (Peter, Paul & Mary)與此電影緣慳一臉。四十年前的她可會想像那三日的胡士托音樂會像一則神話?她更可能不相信一位當時只是十來歲的台灣少年人把這數場音樂會四十年後拍成電影。

余生晚也,遠在亞洲的我們沒法感受四十年前那三日的音樂會,那場如同瘟疫的文化或社會活動,是否如傳說般除了嬉皮士、音樂和迷幻藥,還滲透青春的騷動、和平的飛揚、愛與被愛的任性、縱慾的放肆?

李安的欲言又止

李安導演繼數部沉重的大製作後的輕鬆電影,若隱若現地表演美國六十年代最後一年的社會文化現象 (近來有點「爆」的形容詞),像一杯放久了的檸檬茶,輕輕的茶香,淡淡的甜酸。

相比李導演過去多年的模式,他總喜歡藉著某事件或現象側寫大時代的動盪,概括他喜愛的元素,如永恆的時代背景(戰爭、和平、生離死別)、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夫婦情、父子情、兄弟姊妹情)、錯綜複雜的愛恨情懷(同性戀、尤其異性戀)。嗯 … 有點像比他年長二十年的活地亞倫 (Woody Allen),你喜歡活地的絮絮不休或李安的欲言又止?

四十年前的《瞬間看地球》

請給我吃一點迷幻藥,穿上一身嬉皮士服飾,讓我進入飄飄然或被催眠狀態,看看四十年前的《瞬間看地球》:

1969年的美國 ─ 太空船成功登陸月球、「越戰」如火如荼、「胡士托音樂會」及其後的搖滾樂 (電影中那青年Michael 在音樂會後前往LA的計劃和抱負) …

1969年的英國 ─ 仍享殖民地優勢的國家、「披頭四」教全球歐美青年如癡如醉、迷你裙越短越開心 …

1969年的中國 ─ 國慶二十週年、「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年輕男女忙於上山下鄉、批鬥清洗毀滅 …

1969年的香港 ─ 暴動後的兩年、免費電視娛樂廣播投入後的兩年、陳寶珠 v. 蕭芳芳、工廠妹的青春勞動階層、高錕教授開始埋首研究「光纖」 …

Wednesday, May 20, 2009

南京!南京! (City of Life & Death) ─ 人血不是胭脂



這個五月,人血不是胭脂

長毛說得真好! 他於2009年5月14日在立法會離座前向那個「家鬼」(還記得今年初二的簽文?)曾蔭權的一句擲地有聲:「人血不是胭脂!」

5月13晚看畢「南京!南京!」(City of Life & Death),眼簾和腦袋仍充塞那120分鐘的震撼黑白映像。縱使影片內沒有明顯呈現黑白灰的人血,卻自然地把多年前(約1988/1989年)看的另一感人驚人電影「黑太陽731」來作比較。

彼時從八十年代青少年時迷戀的日本文化(中森明菜、近滕真彥、喜歡逛大丸松板屋伊勢丹、學日語、首次旅行往東京、北海道),急轉到為極之不滿及討厭日本軍國主義的惡行、他們持續性地不承認歷史、改編教科書、往靖國神社參拜挑釁行為,甚至罷買日貨(真慚愧,只是護膚品化妝品、電器照用)等等。

那年代,我家父母仍時常提醒我們四姊弟他們年幼時三年八個月的艱難歲月。我那二十多歲便守寡的外婆會向我們絮絮訴說淪陷時與二個女兒在香港流離失所的苦日子,說來餘悸猶存,眼睛總是微帶淚光。

仍未消化那股不滿及討厭日本軍國主義的抗日情緒,接二連三的五月事件,提醒我們不如看看自家醜行!

1989年6月4日後,我們看到血腥鎮壓手無寸鐵的學生和百姓,他們說一場學運 …
2009年5月12日,四川地震一週年,他們說地震災區沒有「豆腐渣」學校 …
2009年5月14日,曾蔭權說:「我的意見就是代表香港人的整體意見 …」

生與死的城市 & 謊話與幻想城市
如果導演陸川把這電影譯為英文名字《生與死的城市》(City of Life & Death),我們這個漸被邊緣化的特區小城何嘗不是另一個《謊話與否認城市》 (City of Lie & Deny)?

不知這電影的票房記錄會怎樣,這段敏感日子或會為電影做宣傳吧。若票房成績理想,說不定那位曾為自家作品《非誠勿擾》得不到香港觀眾青睞的馮小剛導演,真性情的他可會眼紅紅酸溜溜地增我們一句內地或北京粗話?

PS: I seldom wear blush-on … oops, there is one from Japan!

Monday, March 2, 2009

Slumdog Millionaire一百萬零一夜 ~ 英國人管理的印度餐廳、4個選擇與3個錦囊



英國人管理的印度餐廳

看《一百萬零一夜》,像在一間由英國人管理的印度餐廳吃飯。故事吸引、演員可愛、影像凌厲、色彩燦爛、剪接巧妙 … 看來很印度,其實很英國。

若把原著小說《Q & A》放在任何一個曾是英國殖民過的亞洲地方,不論是印度、星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故事可以看來分別不大。可是聰明的導演Danny Boyle把小說拍成好看的電影,除了技巧,還有精確的計算。

一般印度人和非印度人(包括筆者)不喜歡「slumdog」的稱號,可是一旦獲得「奧斯卡獎」後,有些印度人好像變得沒有那般介懷。他們是認同了這稱號或奧斯卡帶來的光環?也弄不清。

四個選擇
不是所有人喜歡選擇。喜歡的,四個太少;不喜歡的,四個太多。

若「A、B、C、D」是「Luck、Love、Passion、Destiny (It is written)」,Jamil得到所有、Latika 也不差、Salim最少。

我卻相信「A」/「Luck」和「D」/「Destiny」主宰了大部分的人生際遇。

三個錦囊
當我們遇到生活或生命上難以決定的問題時,可以有多少個錦囊來「看門口」?

你喜歡「50/50」、「問現場觀眾」或「打電話問朋友」?
仍是要作出選擇 …

Wednesday, February 18, 2009

Revolutionary Road ~ You leave, I leave 浮生路 ~ 糖衣婚變


糖衣婚變
愈是披上糖衣的婚姻,愈可能是婚變的前奏。屋外的天氣愈晴朗,屋內人的心情愈翻滾。

什麼是「幸福」?怎樣介定「正常」一般人與「不正常」精神病患者?

世俗眼光看幸福家庭不外是:夫婦年輕美麗、丈夫有隱定職業、太太持家有道、兩個孩子(最好是一子一女)、住在漂亮屋子、駕駛時款汽車 … 放諸四海的家庭消費品廣告也以此為標準模式。

有些所謂夫妻,不是各懷鬼胎,便是同床異夢,白頭到老舉案齊眉的又有幾人?當他們為結婚而結婚,婚後遇到相逢恨晚的第三者時,燎起點點愛火,便以「我已經結了婚 …」這藉口或護身符逃之夭夭。回家與合法丈夫或妻子繼續上演只有他們兩位觀眾的爛片《我們是恩愛夫妻》,具資格入選「金草莓獎」或「金話梅獎」。

浮生路 ─ 革命路上的幸福家庭
1955年的美國紐約,戰後嬰兒潮的高峰,一家四口於郊外的革命路上 (Revolution Road) 擁有羨煞旁人的幸福生活。精緻的白色房子,陽光灑滿一室,樹木成蔭,綠意盎然,也許是我們的夢想家園和安定生活。

橋上的人看風景,橋下的人卻想離開。

愛普(琦溫斯莉飾)和法蘭(里安納度狄卡比奧飾)自邂逅後結婚育有兩名子女達七年,近30歲的他們某天一心求變,渴望離開舒適地帶,舉家移居巴黎追求夢想人生。渴望成為演員的她改為希望覓得巴黎政府的高薪秘書工作,曾到巴黎遊歷的他對沉悶工作意興闌珊,卻突然遇上伯樂。你可能說他們不懂知足常樂,追求理想可是個人選擇。可惜他們步伐不一致,除了事業,還有他們各自的婚外情。

該留或該走?他正苦煞思量,意外懷孕的她苦苦相逼,近乎歇斯底里的她也許希望丈夫不會懷疑她的胎兒 …

他們的鄰居兼地產經紀以為他們是神仙眷屬,她那患有精神病的博士兒子「不正常」地揭發佳偶背後的殘酷真相,「正常」的旁人只會仰慕或調侃他們的浪漫決定。

攝影、美術、服裝、音樂等精心營造五十年代的懷舊特色,映照兩主角身處社會和個人轉變的壓迫感,有點窒息的感覺。

由《鐵達尼號》到《浮生路》

一向喜歡琦,印象最深是她在《無痛失戀》(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2004)飾演尋求消滅愛情記憶的女生。一向與獎項無緣的她終憑《浮生路》連獲兩獎,更大有機會奪得今屆奧斯卡。

都說《鐵達尼號》(Titanic) (1997)是里安納度與琦這金童玉女組合的經典之作。12年後的他們從郵輪走向山坡,面對真實生活,不再是單純的愛,而是互相撕裂糾纏。

他們的口號不再是“You jump, I jump”,而是“I leave, you leave”。







Tuesday, February 3, 2009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奇幻逆緣 ~ 執子之手,與子皆老






也許「死在愛人懷抱」是大部份情侶的心願,「執子之手,與子皆老」更可能是他們的共同目標。可是近80歲的婦人抱著己「成長為」嬰兒的男子,執著他幼嫩的小手,她會是怎樣的心情,無奈、憐惜?

逆轉時鐘、逆轉日曆
每當我們後悔、追憶、思念某人某事時,總會說「如果 …,我便會 …。」。

電影開始不久,很喜歡戲中戲那位失明鐘匠為戰爭中去世的兒子設計的逆轉時鐘。若果時光可倒流,他會為我們設計逆轉日曆嗎?

若果逆轉的時鐘與日曆可挽回我們錯過的人和事,那麼中國的秦始皇、歷朝歷代皇帝追尋的長生不老藥,倒不如尋找流逝的時光。我們喜歡說「時間是最好的藥方」,時間可真會醫治一切心靈的傷痛?

另一段喜歡的戲中戲是女主角黛絲(Daisy)在法國的故事。一連串同時間不同人的小意外,造就她的交通意外,繼而與男主角班傑明(Benjamin)的重逢。這與由桂莉芙柏德露(Gwyneth Paltrow)主演另一電影《緣份兩面睇》《Sliding Doors》(1998)有異曲同工的地方 ─ 生命的起承轉合是由許多意外組成,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福與禍也可以同時出現,像銀幣的兩面,看我們以什麼心態面對。

分開、漂泊、再遇
電影的地點是美國新奧爾良州,倒敊故事的背景是2005年的颱風卡特蓮娜 (Hurricane Katrina),黛絲要求女兒讀班傑明的日記,思念他們的奇緣點滴。

日記追溯自班傑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18年出生。他走過的路、遇到的人、經歷人生的悲歡離合、體會生命和死亡如斯接近。

自他們在老人院認識後,儘管不停分開、漂泊、再遇,他與她時間吻合的日子不多。初遇的時候,老頭子的他12歲,天真的她6歲;深戀的時候,風華正荗的他49歲,她43歲;越活越年輕的他84歲,垂暮的她78歲。

宇宙與人類的時光
電影原是一個在1920年由美國作家費茲傑羅撰寫的短篇故事,他創作這故事的靈感,來自馬克吐溫一句說話:「如果人生來是80歲,慢慢變成18歲,人生將會快樂得多。」(“Life would be infinitely happier if we could only be born at the age of 80 and gradually approach 18.”)

馬克吐溫另一句說話也發人深醒:「可惜生命是先甜後苦。」(“It's a pity that the best parts of life come at the beginning, the worst parts at the end.”)

把人類的年齡與宇宙的時光相比,我們在超越年齡以外的本能、迎接生命的變遷、處理人生的起伏,顯得如此薄弱無助。先甜後苦或先苦後甜已不重要,可以經歷試煉也是一種福份。

Tuesday, June 10, 2008

SATC - Dream wedding of matured girls 中女的童話婚禮





http://hk.myblog.yahoo.com/cynirvana2/article?mid=1534

Just watched it with 2 young girls on Sunday night, the movie & the song are so "interesting" - quoted & "stolen" from Sharon Stone:)

The movie, categorized as "Class III" in Hong Kong, is definitely a audio platform to showcase all those brandnames, ............

After all, it is still a "traditional" movie about women, friendship, marriage, kids, family, including SEX/LUST, LOVE of course ... I like the song, when Carrie was having her Nissan (another brandname?^_^) cup-noodle, while Miranda was having her Chinese food take-away & fortune-cookies, the song is somewhat like the scenes in "Love Actually" - New Year Eve, a special time of the year, you must have to spend it with someone adorable!

the traile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6U8o9Ed0VI
the so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tfg--U-sP4&feature=related
the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hbo.com/city/

Sunday, May 11, 2008

《華麗孽緣the Other Boleyn Girl》~ 一入侯門深似海






一入侯門深似海
改編(或參考?)自Philipa Gregory的同名小說,英國十六世紀的宮闈影片,表面華麗輝煌,人心一向難測,黑暗灰澀。糖衣包裝、衣冠楚楚下的醜陋人性,是否有血緣關係也沒有「折扣」,可能、甚至、幾乎、最好是最方便「就手」的敵人。

閉門一家親?不要說笑,親姊妹由細玩到大又如何?玩結婚、扮家家、洞房花燭夜、生孩子(尤其是未來的皇帝)始終是另類競技場。誰有本事討好皇帝,爭取到正印皇后的身份、坐上寶座、頭戴后冠、手執權杖、繞場一周、揮手示眾才是勝利者。下場是怎樣從來不是勝利者的議程。

華麗孽緣 v.華麗青春女星
野史永遠吸引。儘管坊間不斷訴說電影情節不真實、有出入、姊姊是這樣、妹妹是那樣、紛紛擾擾,管它作啥?靚人靚衫靚景便可以。此電影攝影、服裝、造形悅目亮麗,極有可能奪得來年各大影展的技術獎項。

由荷李活兩大當時得令的青春玉女明星飾演兩姊妹:心高氣傲的安妮姊姊(妮坦莉寶雯飾),善良簡單的瑪莉妹妹(史嘉麗祖安遜飾),為了一個昏君,改變了英國的歷史和宗教。姊姊最後走上斷頭台,遺下女兒給妹妹撫養成人成皇,為英國歷史上增添盛世及重要人物 ─ 伊利沙伯一世 (Queen Elizabeth I)。瑪莉與情人、兒子,姨甥女在鄉間安靜溫馨地渡過餘生。

亨利八世(艾力巴拿飾)(1491-1547)所屬的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是英國歷史上最富戲劇性的朝代,他的六位妻子、他與羅馬天主教的決裂、他的兩女一子奪位爭權,是當代百姓的時事話題,更持續發展為數百年後的小說、電視、電影多媒體的寵兒。

事跡可與我國的唐朝相提並論,常見此電影被標籤為《金枝慾孽》的西片版,那麼唐朝的武則天故事可會是《華麗孽緣》的中國版?

Boleyn家族的代價
說回劇情 ─ 名望、權力與財富驅使充滿野心的父親與舅父,安排如花似玉的女兒為家族爭取最大的利益。人算不如天算,亨利八世雖初被跳脫任性的安妮吸引,卻被她的好勝而轉移愛上已爲人婦、善解人意的瑪莉。瑪莉雖不希罕后冠,為了家族也成為亨利八世的情婦。

安妮卻因與另一貴族私訂終生而被放逐到法國,當瑪莉對亨利八世動真情,喜孜孜地懷了他的骨肉時,安妮卻返回宮中以報復心態勾引亨利八世。眼光遠大的她為了「達標」(成爲皇后),對他若即若離,他為她神魂癲倒。 安妮為數百年後的眾女生示範《如何有智有謀地爭取妳鍾情的男人》那類工具書或心靈雞湯書籍。

其後,亨利八世不顧教廷反對,即使危害國家名譽也決定與髮妻離婚,安妮心想事成被冊封爲皇后,而瑪莉也在安妮的花言巧語下被亨利八世放逐到宮外。可惜安妮卻因多次流產而遭亨利八世拋棄,她曾妄想與她胞弟共同「製造」嬰兒來瞞騙皇帝,遭瑪莉大義滅親,兩姐妹的虧隙益發巨大。

最終被送上斷頭台的安妮,她們的父親不久後鬱鬱而終。她們的母親一向寡言,卻簡單扼要說出了今天仍適用的「金句」:「這是做女人的藝術」(英文原意大致是 “This is the art of being a woman.”)

導演:積斯甸查域 (Justin Chadwick)
演員:妮坦莉寶雯 (Natalie Portman)、史嘉麗祖安遜 (Scarlett Johansson)、艾歷賓拿 (Eric Bana)、姬絲汀史葛湯馬斯(Kristin Scott Thomas)

Monday, April 14, 2008

《華麗安琪兒Angel》~ 成名要趁早




女作家的玫瑰人生


張愛玲說過:「成名要趁早。」
張小嫻數年前的一篇散文說過:「不要愛上女作家。」
中國自唐朝的魚玄機、民初的陸小曼、張愛玲、到現在的亦舒、林燕妮、張小嫻,成名的時候皆是花漾年華。成名要趁早,名利雙收是青春閃亮日子的錦上添花,狂妄浮誇只是額外花紅。
華麗安琪兒的夢幻天堂
改編自伊麗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的同名小說。原著的安琪兒狄維遼(Angel Deverell)的角色靈感來自英國女作家科里利(Marie Corelli),她與英國文學史上的文學家王爾德同年代,亦是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最喜愛的作家。她的作品一直十分暢銷,時勢使然,她已被徹底遺忘,作品也不見經傳。
二十世紀初,英國小鎮年輕女作家安琪兒狄維遼父親早逝,與經營雜貨店的母親相依為命,居住在店鋪閣樓。擁有豐富想像力及熱愛寫作的她,自幼立志要成為名女作家。
少女時期在窩居床上,點燃幽幽燭火,澎湃思維,生筆妙花,披星戴月寫好她的首篇小說,郵寄給倫敦多間出版社。不久,遇上她的伯樂,可惜優雅含蓄的伯樂太太早洞悉先機,覺得她膚淺粗糙,難登大雅之堂。
Angel第一本小說出版,旋即平地一聲雷。一旦夢想成真,名利雙收,富貴迫人來。環繞她的掌聲、讚美、恭維,不怕誇張肉麻,只怕她貴人善忘。
她為了圓一個少女夢,不惜購下豪宅「Paradise」,也許天使才適合居住於天堂,享盡華衣美服,浪漫綺麗,萬千寵愛在一身。那麼,天使是否等同公主?上帝是否像黃大仙般有求必應?
她的愛情故事 … 愛情小說女作家自家的愛情故事卻乏善足陳,總共只得一位英俊不羈畫家。吊兒郎當的他教她如癡如醉,可惜他以自殺來報答她的錯愛,還背叛她與另一女子拖拖拉拉。他的姊姊因仰慕Angel的才華名氣,已自動請纓當她的私人貼身助手。難聽點說,兩姊弟「共事一女」,三人愛恨糾纏,在天堂過的日子,仿佛是地獄深淵。
外號「O先生」的法國導演,法蘭索瓦奧桑 (Francois Ozon)擅長拍攝女人心事,尤其是美麗、多愁善感、感情多磨的女生,情況有點像享譽全球的時裝品牌設計師、護膚化妝品研究專家、髮型設計師皆是男性居多。
女作家的玫瑰人生、荊棘路程
玫瑰人生看似吸引,可別忘記滿佈荊棘的路程,沒有荊棘的玫瑰還是玫瑰嗎?正如美女沒有可愛迷人的性格,她仍會「可持續發展」嗎?
當年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說得真痛快,好爽!但她其實說她自己,成名後引領風騷由上世紀至現在,去年李安的《色誡》旋風在全球華人越刮越厲害,泉下芳魂該早登極樂。
再說張小嫻數年前的一篇散文說過:「不要愛上女作家。」當我看到這篇文章,趕忙告訴彼時的男朋友,他看後樂不可支,還問是否我寫的?我竟然中了她說的八成!可惜我們沒有「可持續發展」…
導演:法蘭索瓦奧桑 (Francois Ozon)
演員:露夢娜嘉萊依 (Romola Garai)、夏洛蒂藍萍(Charlotte Rampling) 、森尼爾(Sam Neill)、米高法斯班達(Michael Fassbender)、露絲羅素(Lucy Russ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