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6, 2013

Before Midnight 情若半生 ─ 我們需要時光機和丹寧

新增說明文字




等了又等的《情若半生》(Before Midnight),終於在公映的第二晚看到。

整體上有點失望 … 雖然Celine和Jesse仍在一個公認浪漫的城市遊走,對白仍舊/加倍精警,也不是因為他們十八年後愛情變感情的老掉牙故事;而是他們在酒店房間吵架足有45分鐘,佔全片109分鐘差不多一半!

兩人在希臘小島 Peloponnese一古蹟的黃昏漫遊,往酒店途中,從Jesse的95歲祖母在美國逝世,她和他祖父的74年婚姻說起。Celine問Jesse:「如果你現在遇到我,你會對一個四十多歲,開始肥胖和脫髮的師奶調情嗎?」。她嫵媚感性的一個疑問,在充滿數千年歷史悲劇的地方提問,是適合貼切的傷感。

他們到達酒店房間後,由談情、接吻、脫衣到討論、指摘、各自穿回衣服,Celine兩度奪門而出,傷盡感情的漫駡,有點像Woody Allen電影的喋喋不休。可是他老人家在歐洲的五部曲 (由 “Match Point”(2005)到 “Midnight In Paris”(2009)),鏡頭和劇情穿梭遊走,而不是困獸鬥般在特定地方交待劇情。

我不是要求像《Samantha Brown’s Great Weekends》或《走過浮華大地》式的旅遊節目,但起碼不是單一地方,充斥「幽閉恐懼症」(Claustro Phobia)的演繹。也許是導演 Richard Linklater的刻意安排,已婚或多年,育有小孩的男女關係,也真像困在四面牆的不能逃走的無助感覺。

Jesse與兩男友人(一中年,一老年)在希臘午後閒聊「男人的浪漫」,當然不是火腩燒肉飯,而是慨談人到中年、事業婚姻、時光飛逝、意興闌珊。Jesse提到time traveller (時光旅人)和time machine (時光機),渴望在時間長河來去自如。

怪不得叮噹的「時光機」和「隨意門」這麼受歡迎,人類的最大恐懼、最難對付的敵人、最不能改變應是「時間」吧!若不,古今中外的電影旨圍繞「時間」。從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1980)、《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奇幻逆緣》(“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甚至現正播映的電視劇《情逆三世緣》(2013),也是在說永不回頭,只會向前的時間。

十八年前(1995)的維也納邂逅、九年前(2004)的巴黎重逢、2013的希臘家庭式旅遊,如 Jesse九年前的暢銷書《此刻》(“This Time”)。對,只有此刻、瞬間、一剎那、這一分一秒、當下最真實。佛家說的「當下」,才是真理。他提到新書將名為(“Déjàvu”)(通常譯為「似曾相識」),相信同樣是關於時光流逝、似曾相識的命運故事。

Celine和 Jesse 明顯代表美國和法國的文化差異,Julie Deply兩套前作 ─(“2 Days in Paris”) (2007) 和 (“2 Days in New York”) (2012),亦樂於以此為題。她在 “2 Days” 系列兩段比較短暫的情緣,與這 “Before” 系列如出一轍。

一段關係經歷十八年(6570天)的沉澱,仍會浪漫嗎?就像一瓶法國1995釀製的紅酒,丹寧是重或強,只有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