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旁觀胡士托音樂會 (Regarding Woodstock)
今年國慶那天與兩名八十年代出生的中文大學朋友仔觀看這電影,有點像一起上文化研究的課程 …
剛巧,九月離世的Mary (Peter, Paul & Mary)與此電影緣慳一臉。四十年前的她可會想像那三日的胡士托音樂會像一則神話?她更可能不相信一位當時只是十來歲的台灣少年人把這數場音樂會四十年後拍成電影。
余生晚也,遠在亞洲的我們沒法感受四十年前那三日的音樂會,那場如同瘟疫的文化或社會活動,是否如傳說般除了嬉皮士、音樂和迷幻藥,還滲透青春的騷動、和平的飛揚、愛與被愛的任性、縱慾的放肆?
李安的欲言又止
李安導演繼數部沉重的大製作後的輕鬆電影,若隱若現地表演美國六十年代最後一年的社會文化現象 (近來有點「爆」的形容詞),像一杯放久了的檸檬茶,輕輕的茶香,淡淡的甜酸。
相比李導演過去多年的模式,他總喜歡藉著某事件或現象側寫大時代的動盪,概括他喜愛的元素,如永恆的時代背景(戰爭、和平、生離死別)、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夫婦情、父子情、兄弟姊妹情)、錯綜複雜的愛恨情懷(同性戀、尤其異性戀)。嗯 … 有點像比他年長二十年的活地亞倫 (Woody Allen),你喜歡活地的絮絮不休或李安的欲言又止?
四十年前的《瞬間看地球》
請給我吃一點迷幻藥,穿上一身嬉皮士服飾,讓我進入飄飄然或被催眠狀態,看看四十年前的《瞬間看地球》:
1969年的美國 ─ 太空船成功登陸月球、「越戰」如火如荼、「胡士托音樂會」及其後的搖滾樂 (電影中那青年Michael 在音樂會後前往LA的計劃和抱負) …
1969年的英國 ─ 仍享殖民地優勢的國家、「披頭四」教全球歐美青年如癡如醉、迷你裙越短越開心 …
1969年的中國 ─ 國慶二十週年、「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年輕男女忙於上山下鄉、批鬥清洗毀滅 …
1969年的香港 ─ 暴動後的兩年、免費電視娛樂廣播投入後的兩年、陳寶珠 v. 蕭芳芳、工廠妹的青春勞動階層、高錕教授開始埋首研究「光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