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4, 2014

老爸的老朋友們 ─ 致他們逝去的青春



佛誕節的晚上陪老爸出席他一位老朋友的喪禮,也順便見見媽媽生前的三位手帕交(我和弟妹自小叫她們A姨、B姨、C姨)。我們一家自小認識那位叔叔(已經是伯伯)、他的太太(C姨)和數名子女(他的三女兒與我同齡)。 因爸爸是退休點心師傅,他的好朋友兄弟(A姨、B姨、C姨的老公)也是在不同酒樓、茶樓工作認識的舊同事,我相信他們已相識超過60年(約1950年代)!他們那些年的酒樓職工俗稱「老挽」,還記得小時候的暑假,他們一班「老挽」在酒樓聯歡(不外乎「擺幾圍」打牌、吃飯),每人帶同太太、孩子們熱鬧一晚。 媽媽年輕時是「工廠妹」,活潑外向的她和A姨、B姨、C姨是工廠同事,情同姊妹。三位姨姨看著我父母結婚(他們應是比他們年輕一點),看著我們長大,我和兩位妹妹出嫁時,她們會送金器給我們。 他們一班年輕人(數名「廚房仔」、數名「工廠妹」和他們其他同事、朋友)常相約一起玩樂、效遊,可能亙相幫助追求他們的對象(那時說法是「意中人」,現在說法是「bb」)。他們足跡走遍城市、近郊,照片(通常是由我爸爸拍攝)印證了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中的基層青年人生活,和那仍然苦中帶甜,未見繁榮的舊香港。 小時候的暑假或寒假,我們數個家庭會一起(大人加小孩約莫十多二十人,那年代,一個家庭有三、四個孩子是等閒事)浩浩蕩蕩去山頂、萬佛寺、新界遊玩,也記不清是那裡了。我們的照片(也是由我爸爸拍攝)也反映上世紀60和70年代的基層小家庭生活,和那漸見繁華的舊香港。 數十年彈指而過,當我已是姨姨輩份(好彩仍未是嬸嬸輩),爸爸和他的朋友們已是七十多近八十的老人家。A姨的丈夫 (A叔) 已逝世二十多年,B姨的丈夫 (B叔)四年前也逝世(也是我陪爸爸出席他的喪禮),當我知道C姨的丈夫 (C叔)最近去世,爸爸一定有點傷感! 當我在家中月曆看到爸爸圈起的兩個日子(守夜和出殯),告訴他該晚我會和他一起去「鞠個躬」。我問他有否見其他「老挽」叔叔,他幽幽地說:「仍有三個在生,一個的腳行不得,另兩個住在老人院。」 這夜看到A姨、B姨和C姨,和她們閒談,彷彿替算是早逝的媽媽(她58歲離開我們)和她們聯繫。也和C姨的女兒閒談,原來我們已認識數十年,上次見面是B叔的喪禮,我們一定要保持聯絡,亙道保重。 回到家中,爸爸說看不到那位不良如行的「老挽」叔叔出席,我應該明白他的心情 … 讓我們向一班上世紀為香港的飲食業、製衣業付出的員工致敬,為他們的青春消耗在為香港人的「衣、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