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0, 2009

淚王子 ~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延續




電影《淚王子》可以說是《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延續。

不是嗎?同樣的地方:福爾摩沙島、相同的時間 (1954 - 1955年/民國43 – 44年)、類似的人物(從上海遷徙的軍人家眷) … 朋友、師生、情人、夫妻、子女、國家的關係千言萬語,有愛說不盡,有情說不清。

人與人的距離,彷彿比那地理上的兩岸,時而相近,時而相拒。那處才是彼岸?

楊凡 ~ 像梵高的導演

龍應台老師的文采魅力非凡,教人掩卷輕嘆、眼淚漣漣、久久難以釋懷,像看一套黑白菲林拍攝的珍貴歷史默片。

可是,楊凡導演的電影美得沒話說!像梵高的畫作 ─ 色彩濃烈、筆觸瀟灑、感覺強烈得來淒美。軍眷村落,生活簡單、快樂,陽光灑滿一地,人心卻不盡是豁然開朗,總有陰霾不定。

那股氣氛,有點像《Revolutionary Road浮生路》的美國小鎮 (差不多的五十年代) ─ 表面陽光,實際上是狂風暴雨來臨前的假象。

年青俊逸憂郁的美術科仇老師,長得比西歐的大衛像還帥。帶著小女生孫小立在沿涯草原上對著日落寫生,難忘夕陽透過天空,草原上那陣吹過的風,拍打在沿崖的浪聲 … 他的青春是如斯短暫,生命是何等突然。

愛上空軍張孝全

世間上的美男子,一旦穿起軍服,總是多了額外的帥氣,許是他生命的不確定,叫男子女子神為之奪!

(待續 … )

Sunday, October 18, 2009

我愛炒飯 ~ 回憶中的色香味




近數月,不知為何,極喜歡吃炒飯!一個星期總會想起吃一碟炒飯,像吸毒般沉迷 …

前數晚 (我實行的是印度至中東的time zone),三更半夜肚子有點餓,竟然弄了一碟炒飯來吃!

身為半個廣東人的我(爸爸是菲律賓混番禺,媽媽是泰國混東莞)自幼不大喜歡吃飯,倒愛吃各色各樣的粉麵(米粉、河粉、米線、瀨粉、公仔麵、上海麵、烏冬 … 百吃不厭!)。媽媽在生時常說我沒有「飯癮」,廣東話「唔湊米氣」,皆因我保持了最高記錄 ─ 可以一整個星期「無飯到肚」。彼時,鄰居也以為我是上海妹 …

由於最近吃上癮的是在西灣河景福茶樓的「欖角欖仁炒飯」,上星期前更在銅鑼灣買了一包欖仁 (只需$6,約有十數粒),急不及待想試試,看自己可否弄到心中口中喜歡的炒飯?!

炒得乾身、甘香、惹味 … 是我對「炒飯」的基本條件。可是懶惰及「懶」瀟灑的我永不喜記著爸爸強調的「份量」,所有材料、配料、調味品隨心隨量便可以。

落鑊時,只愛用牛油(傳統長方形被白紙包著那種「肥死人」的牛油)「爆香個鑊」,再加上多粒已切碎的小蒜頭,兩枚雞蛋備用。其他材料?冰箱有什麼便吃什麼。

近數月來,弄了兩個炒飯,是非常普通的「叉燒菜圃粒雞蛋炒飯」和「叉燒蒜頭雞蛋炒飯」,味道一般沒有什麼特別。

是次「鮮蘆筍欖仁菜圃粒雞蛋炒飯」最滿意! 因為它的層次豐富:欖仁和鮮蘆筍,一烏黑一碧綠,味道鮮甜,菜圃粒有嚼頭,當然,牛油、蒜頭、雞蛋功不可沒。

我猜想這莫名其妙的舉動可能是,十年前的一個八月晚上,媽媽逝世前為我弄的最後一碗炒飯。念茲在茲,潛意識想為她弄同樣美味的尋常食物,沉醉在回憶中的色香味;讓她知道她最擔心的大女兒,雖然事業愛情不太順利,仍然活下(或「上」?)去,仍然懂得為學會弄可口的炒飯而實實在在地生活 …

Friday, October 16, 2009

胡士托風波 (Talking Woodstock) ~ 四十年前的文化大瘟疫







旁觀胡士托音樂會 (Regarding Woodstock)

今年國慶那天與兩名八十年代出生的中文大學朋友仔觀看這電影,有點像一起上文化研究的課程 …

剛巧,九月離世的Mary (Peter, Paul & Mary)與此電影緣慳一臉。四十年前的她可會想像那三日的胡士托音樂會像一則神話?她更可能不相信一位當時只是十來歲的台灣少年人把這數場音樂會四十年後拍成電影。

余生晚也,遠在亞洲的我們沒法感受四十年前那三日的音樂會,那場如同瘟疫的文化或社會活動,是否如傳說般除了嬉皮士、音樂和迷幻藥,還滲透青春的騷動、和平的飛揚、愛與被愛的任性、縱慾的放肆?

李安的欲言又止

李安導演繼數部沉重的大製作後的輕鬆電影,若隱若現地表演美國六十年代最後一年的社會文化現象 (近來有點「爆」的形容詞),像一杯放久了的檸檬茶,輕輕的茶香,淡淡的甜酸。

相比李導演過去多年的模式,他總喜歡藉著某事件或現象側寫大時代的動盪,概括他喜愛的元素,如永恆的時代背景(戰爭、和平、生離死別)、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夫婦情、父子情、兄弟姊妹情)、錯綜複雜的愛恨情懷(同性戀、尤其異性戀)。嗯 … 有點像比他年長二十年的活地亞倫 (Woody Allen),你喜歡活地的絮絮不休或李安的欲言又止?

四十年前的《瞬間看地球》

請給我吃一點迷幻藥,穿上一身嬉皮士服飾,讓我進入飄飄然或被催眠狀態,看看四十年前的《瞬間看地球》:

1969年的美國 ─ 太空船成功登陸月球、「越戰」如火如荼、「胡士托音樂會」及其後的搖滾樂 (電影中那青年Michael 在音樂會後前往LA的計劃和抱負) …

1969年的英國 ─ 仍享殖民地優勢的國家、「披頭四」教全球歐美青年如癡如醉、迷你裙越短越開心 …

1969年的中國 ─ 國慶二十週年、「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年輕男女忙於上山下鄉、批鬥清洗毀滅 …

1969年的香港 ─ 暴動後的兩年、免費電視娛樂廣播投入後的兩年、陳寶珠 v. 蕭芳芳、工廠妹的青春勞動階層、高錕教授開始埋首研究「光纖」 …

Sunday, October 11, 2009

月亮說 … 八月十五後的照妖鏡(威威與娜娜)



關於月亮的傳言一向是:月圓之夜,凡人心情亢奮,思潮作動,狼兒叫嚷、貓兒叫春。

特區香港剛大鑼大鼓慶祝「國慶花甲之年」完兩天後,即踏入中秋佳節,心情自然起伏跌蕩,如高潮曡起,欲罷不能。嫦娥仙子可有後悔當年今日「碧海青天夜夜深」所偷的靈藥?她的情人吳剛與玉兔的日子過得如何?

今年中秋,良辰美景,雖未至於夜涼如水,亦較早前的過份盛夏稍微降溫。可是,月光下的我城數天內,不知那裡來的照妖鏡,照出兩段愛慾橫流的風流韻事!

威威

第一段當然是10月4日至6日(直至今天11日!)登上某報章A1版的甘乃威議員先生與漂亮能幹的王麗珠小姐 (筆者工作上曾有幸與王小姐有數臉之緣,伊人清秀聰穎,男性對她表示好感或「示愛」毫不出奇)。根據他單方面的言論,他對她的曖昧示愛,似有還無,耐人尋味。民主黨人忙亂得團團轉,恐怕他們的對頭人卻偷笑大笑,像吃了蓮子蓉般 (註:「蓮子蓉」是上世紀老香港形容詞,意指開心愉快。對,也許吃了傳統的蓮蓉月餅。)。

正當全香港人議論紛紛,忙於在道德上作判官,致沒有理會在這段日子遠在歐美有兩男子經歷類似事件:法國導演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和美國名咀主持人大衛萊特文(David Letterman)。

娜娜

旋踵,曾經颱風式襲港的"o靚模 (leng-mo)"代表周秀娜小姐,她已取代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性感偶像狄娜小姐(我的偶像!),娜娜的言語舉動而掀起社會現象。她的經理人公司接下嶺南大學李小良教授的「戰書」,於10月7日出席科技大學的文化研討交流會。他學術性的問題,遇上身穿極短迷你裙的她,以數句「潮語」(據了解,她確是如假包換的潮州姑娘)回應,卻成功地把忙於在道德上作判官的香港人目光稍為離開甘先生和王小姐一會,作另一社會現象的道德判官。

誇張點,邪惡點地「解構」(近來有點「爆」的形容詞)此在全球排名極高的科技大學舉辦的講座,有點像古時的達官貴人或暴發戶,邀請名妓在自己的大宅向一眾百姓囉嘍展示他的財富、權力、拋書包、賣弄他自以為是的學識。他還多次問她「你開唔開心?」,像那些無能的嫖客完事後問妓女,「你有無高潮?」。

月亮說
熱鬧紛擾的男女韻事,像多年前的電視劇集《幻海奇情》般引人入「性」(請留意:是“性”非“勝”),作為「陰謀論」追隨者的我有點懷疑李教授是否甘先生的好友,仗義幫他一把?!

特送上一首近期喜愛的歌 ─ 王菀之的《月亮說》,希望可「疏理」一下他們的情緒,讓他們有「愉悅」的感覺。

================================================

《月亮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iq7PMC3peI

主唱:王菀之
作曲:王菀之
填詞:王菀之
編曲:馮翰銘 for the invisible men
監製:馮翰銘 for the invisible men

凝望你背影 傷感沾濕眼睛
明月夜再清 可惜心水更清

沒有半點雲彩 遮掩遍地的愛
伸手會拾到往日的歡笑聲

情話是美景 一心醉便忘形
紅岸是背景 輕舟點催尾聲
剩我一人跳 上跳往幸福處
星星怪夜空卻沒氣力撐到那麼遠

*人情在 花不開 春天過後要等待
情人在 心不再 哪有動情是意外
驀然忘了當初怎決定相愛 相愛的心終於都變做感慨
為何遇上最愛偏要避開 孤舟哪處靠岸不會被掩蓋*
REPEAT*

在緣份的天空可會預測愛 這世間有幾多情侶可一世相愛
凝望你背影 傷感沾濕眼睛
明月夜冷清 只因心水已清